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忆父亲

发布时间:2025-06-13编辑:世君

忆父亲

文/姚敏杰

652612ef7626658dfd28fd8a2414d43_副本.png

    三十年前,父亲因患肺癌不治,时年55岁。当时,我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顿时,我只觉得天昏地暗,似乎到了世界的末日。特别是后来看到年迈的祖母颤悠悠地走到父亲灵前,强忍悲痛,替父亲掖掖被角,整整寿衣,推开前来搀扶她的人的手,柱着拐杖又颤悠悠地离去的那一幕,我的心都要碎了。我们兄妹三人在父亲灵前放声大哭,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嗓子。然而,父亲却平静地躺在那里,他再也听不到儿女们的声音了。                          

十年里,我多少次都有想为父亲写点什么的冲动,但当记忆的闸门一打开,就禁不住泪如雨下,不能自己。在父亲过世后的最初几年里,我仿佛一个丢失了魂灵的人,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干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乡里人常说,亲人去世后,三年内不要打算干什么事,干什么事都不顺。当初我不理解,现在终于明白了,一个丢失了魂灵的人,干什么事能顺呢?

从上小学开始,我每取得那怕是一丁点的成绩和进步,都最先希望父亲知道,希望得到他的鼓励和赞许。可他总是那么吝啬,从不说一句话,似乎觉得你本该如此。越是这样,我越是希望得到他的肯定。如今,父亲已去,我就像一个无人喝彩的演员在台上傻傻地表演,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但他总能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你面前,助你一臂之力。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写作业,在为“缥渺”一词造句的时候犯了难,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师解释这个词的含义。那时的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根本没有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可查,我只好等父亲回家后问他,父亲的回答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简直和老师的解释一模一样。那一刻,父亲在我的心目中变成了一座大山,没有什么能难倒他的。还有一次,学校组织“批林批孔”诗歌比赛,参加全公社的大赛,老师点名让我们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小学生都要积极参加。说老实话,我虽然爱写作文,却从未写过诗歌。回家后,我苦思冥想也写不出来,父亲知道后,略加思索,就让我拿起笔,他说一句,我写一句。就这样,一首由父亲口述的短诗,竟成了我们学校那次推荐参加全公社比赛的唯一的一首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从父辈们

那里知道,父亲上学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尤其是作文写得很棒。乃至于后来考上大学中文系,父亲的一位老同学还对

说,别看你上了大学,写文章也不一定能超过你父亲。

    我很少听父亲讲自己的历史。有关他的很多事情,都是从别人口中转述给我的。由于家境不好,父亲初中毕业后就直接考了中专学校,在西安上了一年多冶金专业。因为实在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缘故,父亲不顾祖母的强烈反对,毅然辍学回家务农。正是因了父亲的辍学,才有了他与母亲的结合,我才有幸成了他的长子。也正是因了我的缘故,父亲才把他的一生定位在为村民服务的农村医疗事业上来。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起,就体弱多病,九死一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父亲抱着已经奄奄一息的我,踉踉跄跄地从村子的西头跑到东头,敲响了村上唯一的医生家的门。这位先生慢腾腾地打着手电出来开门,问明情况,只对父亲说了三个字:没救了。便紧紧地关上了那扇门,任凭父亲怎样苦苦哀求,那扇门始终未开。父亲疯了似地抱着我跑了四五里夜

路,终于使我在邻村的一个医生家里得救,被诊断为急性脑膜炎。

因为这次求医经历,父亲发誓学医,几年以后,就成了颇受村民拥戴的赤脚医生。时隔多年,那个宣判我“死刑”的先生对我说,你这娃,能活过来,真是奇迹。

父亲从医后,我自然免却了小病小灾,但因自小营养不良,身体孱弱,上学后虽然学习成绩尚好,却落下常犯头痛的毛病。父亲想尽办法为我医治,终不见效。为此,父亲又专门自学了针灸。通过针灸,许多人的陈年顽疾得到了根治,却没有治好我的头痛。那年头,物质极度匮乏,多数人家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父亲为人看病从来都是义务的,分文不取。善良的村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尽其所能也要留父亲在家里吃顿好饭。至今我印象最深的是,邻村一位患腿痛多年的壮年男子在父亲的悉心针灸下痊愈,为了表达感激之情,硬是从他家挖来两棵树苗栽到了我家院内,一棵是苹果树一棵是梨树。我上初中的时候,果子已挂满枝头。

小学未毕业,我的头痛病愈来愈严重,常常因头痛而彻夜失眠,健康状况糟糕到了极点。父亲不得不带着我四处求医,但遇到的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吃了不少药,打了不少针,总未从根本上好转。听说沟南有位在方圆几十里名气很大的老中医听了我父亲的叙述后说,你娃这病,与小时候得过脑膜炎有关。最后的医嘱是,别让娃上学了。

    当然,父亲没有遵循这位老中医的忠告,他鼓励我继续好好读书,病总会转好的。没过多长时间,父亲牵回一头奶羊,让我每天放学回家后放羊吃羊奶。他认为,我头痛的病根是自身身体素质差,放羊能够多一些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吃羊奶能够弥补先天性的营养不良。从此,每天放羊吃羊奶,成了我的必修功课,像上语文、数学课一样,不敢一次旷误。刚开始,我极不适应羊奶的膻味,只是为了养好身体,硬着头皮喝。后来,母亲为我想了个办法,把羊奶拌到面糊里煮熟喝,果然比喝纯羊奶好了许多。在放羊吃奶中,我学会了挤羊奶、煮羊奶,也学会了放羊、上学两不误。

一切都朝着父亲预期的目标发展-----我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头痛病也慢慢地消失。初中毕业的时候,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高中。上了高中,远离家乡,无法再放羊吃奶了,但有了好的身体,我的高中生活虽苦犹乐。即使在高考前的冲刺阶段,我也能做到吃得好,睡得香,游刃有余。

上大学后,我回家的机会少了,只能靠书信和父亲互通音问。父亲每次来信,都要再三叮嘱我多注意休息,加强身体锻炼,少吃油腻,多喝水。虽是老生常谈,但字里行间渗透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情。

参加工作后,我回家的机会更少了。每次回家和父亲的相聚时间也很短。他总是忙忙碌碌地给乡亲们看病、打针,却从来没有想到他自己的身体在不知不觉中出了问题。

父亲出殡那天,全村人都来了。在关中农村,出殡时来人的多少,是死者在人们心目中位置的标志。被病痛折磨得多少天都未曾说话的父亲,临死前叹息着说,我要能多活几年,还能给村里人多服务几年。前来看望他的乡亲们,无不泪流满面。

为父亲张罗后事的老先生把我从父亲的灵前叫出来说,想来想去,你父亲的挽联还是你来拟写最合适。我默然答应,随即在白得刺眼的纸上写道:

无怨无悔行医,杏林沾溉四邻父老;不卑不亢做事,德泽被及一门子孙算是对父亲一生的简单概括。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