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麦香深处是故乡

发布时间:2025-06-04编辑:世君

麦香深处是故乡

/王园

微信图片_20250604132014_副本.png

五月末六月初,关中平原迎来了流火季,麦穗在炽烈骄阳的亲吻下,一夜铺满千畦沃野,金灿灿的麦浪在热浪中翻涌着、欢腾着,麦子熟了

望着手机里家乡麦浪翻滚的照片,指尖仿佛还残留着麦芒的粗糙触感。就在这时,快递箱里父亲寄来的杏子撞入眼帘,圆润的果子裹着薄如蝉翼的果皮,轻轻一咬,酸甜的汁水在舌尖爆开。这熟悉的滋味瞬间将我拽回儿时——那时麦收时节,杏子总是和麦子一同成熟。

记忆里的麦收总始于破晓前。父亲打着手电筒,将沉睡的镰刀从木架上取下,在井台边搁上磨得发亮的青石,木桶里舀满清凉的井水,在磨刀石上“沙沙”地磨着。弯弯的镰刀在他布满沟壑的掌心翻转,不一会儿,刀刃便泛起冷冽的白光。铁与石碰撞的声响,成了麦收清晨最熟悉的前奏。与此同时,厨房里柴火噼啪作响,母亲将玉米糁熬得浓稠,腌萝卜与葱花的香气混着灶火,为抢收的人们备好体力。

收麦有"五部曲":割、捆、运、打、归。割麦是最考验体力的活计,那时村里还没有收割机,十几亩麦田全靠一双手、一把镰。麦芒划过裸露的手臂,留下细密的刺痛,弯腰割麦时,连呼吸都裹着滚烫的尘土。父亲的脊背弯成月牙,镰刀起落间,麦秆铺就金色地毯;母亲浸透汗水的毛巾从未干过,却始终在捆扎、搬运,不肯停歇。那时候望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头顶烈日似火,灼得人脖颈发烫,方才真正读懂白居易笔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那成片的金黄里,藏着农人的汗水,也藏着最朴实的期盼。

割好的麦秆整齐放倒,用稻草捆扎成束,装上手推车运到打麦场。拖拉机拉着石磙一圈圈碾压,麦粒簌簌脱落。扬场时,父亲站在上风口,木锨扬起麦堆,风卷走麦糠,留下饱满的麦粒。就这样,一垄垄地割,一车车地运,一场场地打,短短几天,新麦便装满了粮仓。

"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收麦时节最怕变天,前一刻还艳阳高照,下一秒若暴雨倾盆,未干透的麦子就会发芽霉变。大忙时节,爷爷像个指挥若定的将军,带着全家抢收抢晒。一个麦收季下来,爷爷的脊背更弯了,全家人衣服上沾满麦芒,脸上蒙着尘土,却都干劲十足。 沉甸甸的踏实,就藏在这抢收的每分每秒里。

如今,村里仅有几户人家还守着自家的麦田,几亩地的麦子,联合收割机轰鸣半日就能颗粒归仓。摊在晒场上暴晒两天,装袋卖给粮商,轻松又快捷。农业机械化彻底改变了麦收的模样却带不走记忆里那抹麦香。

新麦蒸出的馒头格外香甜。每到麦收,父亲总会留些新麦,磨成面粉等我回家。用这面粉蒸馒头、擀面条,麦香浓郁得仿佛能尝到阳光的味道。生于麦香里的人,总把故乡的麦田藏在心底最柔软处。那里有儿时追蜻蜓的欢笑,有父亲弯腰割麦的身影,有一家人丰收的喜悦,更镌刻着我成长的每一步。

昨夜,梦里又回到那片金色的海洋,风里飘来熟悉的麦香。恍惚间,又听见爷爷喊:"开镰喽——"那声音穿过岁月,带着土地的温度,永远回荡在记忆深处。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