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熟了“唤”乡愁
文/王园
立夏时节,故乡的友人发了这么一条朋友圈,“吃桑葚的季节到了”,配图是三张苍翠的桑葚树。枝叶间垂落的紫黑色果实裹着细碎光斑,像是缀满星辰的夜幕,被揉碎了悬在枝头。放大图片时,甚至能看清果粒上凝结的晨露,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晕。
离家百公里的我,看到图片里苍翠的桑葚树,还有掩映在日光下颗粒饱满的桑葚,不觉间口水直流。我给友人回复:“看得我馋虫都出来了!”很快,对话框弹出新消息:“就知道你想这口,周末有空回来吗?带你去老地方摘个够!”盯着屏幕上的文字,眼眶不禁有些发热。桑葚犹如故乡的精灵,以美味来叩击游子的心门。那些在桑林间穿梭的旧时光,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记得每逢桑葚成熟时,我们这些做孩子的挎着小篮子,欢呼雀跃地来采摘桑果。脚丫子啪嗒啪嗒踩过湿润的泥土,惊起几串藏在草叶下的蚂蚱。垫起脚尖,一手扶着树枝,一手去够高处的桑果,指尖轻轻一捻,熟透的桑葚便骨碌碌落进掌心,轻易就将这抹甜蜜攥在手心。
紫红的汁液四溢,顺着指缝蜿蜒而下,在手腕处画出弯弯曲曲的紫痕。我们才顾不上擦拭,急不可耐地将桑葚囫囵塞进嘴里,酸甜的汁水在舌尖炸开,果肉混着果核在齿间碰撞出沙沙的声响。嘴角、牙齿全被染成深紫色,一不小心就弄脏了衣服,回去免不了被母亲又好气又好笑的责骂。
推开家门时,沾着果渍的衣襟还在往下滴水,母亲举着木梳作势要打,目光却先落在我们花脸猫似的脸上——紫黑的汁水糊满嘴角,连耳朵尖都蹭上了痕迹。她终究是憋不住笑,转身舀来井水,一边搓洗着怎么也洗不净的顽固污渍,一边念叨:“这桑葚汁比墨水还厉害!”可到了第二年桑葚成熟时,竹篮又早早挂在了我们的臂弯里,母亲叮嘱的声音混着蝉鸣,飘进风里:“别又弄一身脏!”只是话里藏着的笑意,比桑葚还甜。
如今走在街头,看见躺在精美包装盒里的桑葚,个头均匀,色泽诱人,可放进嘴里,总觉得少了一份来自故乡桑林的清甜与温暖。塑料盒密封的冷气隔绝了阳光的温度,每颗果实都乖巧得像被规训的标本,再没有林间那些沾满露水、裹着草屑的野趣。舌尖品不出同伴嬉闹时飞溅的汁水,更寻不见母亲嗔怪中藏着的关切。
或许,找个时间,真该回去一趟了,不为别的,只为再尝一尝那充满故乡味道的桑葚,重拾那份记忆中的美好。去看看那棵承载着童年欢乐的桑葚树,是否依然枝繁叶茂;去感受那片熟悉土地的气息,听听乡音,见见老友。让心灵在故乡的怀抱中得到慰藉,让那份被岁月冲淡的乡愁,在桑葚的甜香里慢慢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