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箱
文/韩保柱
“五一”小长假,我到南矿发小家串门,在院子的墙角发现了一个破旧的风箱,使我平静的心顿起波澜,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
孩提时,我赖在母亲身旁,坐在小板凳上看母亲拉动风箱做饭蒸馒头,在风箱均匀的“啪嗒啪嗒”声中望着跳跃的火苗。母亲为了乖哄我在灶火里给我烤一个或者两个大拇指粗细的棒棒馍,若说此时此刻最盼望的,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大声说,就是灶膛里的棒棒馍,吃着母亲给我烤的黄灿灿的棒棒馍,那可能是我孩提时代最幸福的时刻。
在风箱的“吧嗒吧嗒”声中我一年一年长大,能帮助母亲拉风箱做饭蒸馒头,随着风箱有节奏的一推一拉,灶火里的火苗蹿动,美味香甜的饭菜,就在风箱的“吧嗒吧嗒”声中大功告成。有一回,在母亲“真乖”的夸赞声中,我更加卖力地拉动风箱,由于火太大,竟然把蒸馍锅给烧干了。闻到焦糊味的母亲连忙揭开笼屉,急的我赶忙跑到水缸前拿起瓢要水准备往锅里倒时,母亲连忙喊道:“不敢往锅里添水,热锅凉水,锅就烂成两半了!”好在我们家蒸馒头使用的是铸铁笼屉,才没酿成锅毁笼坏的祸事,只是可惜了一锅玉米面馒头没法吃了。
还有一次,是过年蒸年馍的时候,我和弟弟铆足劲轮流拉动风箱,厨房里烟雾缭绕、水气弥漫,结果是锅烧干了,馒头变成“黑焦炭”,吓得我和弟弟不知所措,害怕母亲生气的哥哥把焦黑的馒头装进竹筐藏在煤棚下,不敢让母亲知道,大姐帮母亲一边揉面,一边给母亲做思想工作,才免去了我和弟弟被母亲的一顿严厉苛责。在那个吃粮靠本、副食供应靠票的困难年代,一锅馒头那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呢。
随着矿区职工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平淡的日子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一天,一个不大的绿颜色的铁疙瘩出现在我家灶台旁,拉一下开关就“嗡嗡……嗡嗡……”响,风就从鸡蛋粗细的出风口往外吹,火苗“噌”地一下蹿得老高,这个叫鼓风机的物件让风箱下了岗。我又惊又喜,看着这铁家伙高兴地说:“真带劲,我再也不用拉风箱了!”母亲把闲置下来的风箱用塑料布盖得严严实实的放置在厨房一角。再后来,我们家搬迁到单元楼房,母亲就把风箱送给了邻居。听说,家住农村的邻居最后把风箱以50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爱好老物件收藏的爱好者。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如今矿区职工家家户户住上了单元楼,一日三餐用的是燃气灶,冬天取暖是集体供暖,风箱和鼓风机已在矿区难觅踪迹,如果现在你给90后、00后说风箱,年轻的他们甚至都不知道风箱是做啥用的。每次回到老宅,望着捻畔下废弃的土窑洞和房屋的残垣断壁,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拉风箱的情景,我就会想起母亲慈祥的面容以及温暖、关爱、善良的品行和我在小院里生活、工作30多年的点点滴滴,以及发上在小院里珍贵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