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构筑发展的根基
——写在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文/张宇
劳动,是最朴素的价值表达,也是最坚实的发展力量。它托举着经济的根基,延展着社会的活力,书写着时代的答卷。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关键节点。新质生产力持续孕育,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创新成为引擎,实干成为共识。在这一宏大进程中,劳动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被不断升华。
今天的劳动者,不再仅仅是体力的承担者,更是知识的应用者、技术的创新者、系统的优化者。他们在各行各业稳稳站立,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埋头苦干,用技能与汗水,为国家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陕煤集团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矿井通防领域的工作者—樊龙。他扎根井下二十年,先后参与通风系统调整80余次、巷道贯通200余次、通防隐患排查近千次。他所负责的系统,十余年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他说:“产业工人当如开采阳光的人。”这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是一位技术工匠对岗位责任的庄严承诺。
不久前,陕西省召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三秦工匠表彰大会,樊龙被授予“陕西省三秦工匠”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千千万万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集体致敬。这份荣誉背后,是长期劳动积淀出的专业精神、风险意识与系统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是对一种人生态度的肯定:用技艺对抗风险,用时间打磨经验,在平凡中站成基石。
他们的故事并不轰动,却始终可信。他们不在高台之上,却撑起最坚固的地基。无数像樊龙一样的劳动者,守在煤层深处、设备前线、调度后台,用实干维护系统运行,用细节保障能源安全,用稳定支持转型升级。
时代变了,劳动没有“退场”,反而变得更重要。在中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今天,“人”的价值重新成为中心命题。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深刻地意识到:一项项技术的升级背后,需要有人去理解、掌握、迭代;一座座智能矿井的建立,需要有人去推进、运行、维护。没有人的能力跃升,生产力的跃迁无从谈起。
他们的工作不喧闹,但却极具含金量;他们的职业看似传统,但他们每天面对的,却是智能系统、数据参数、风险决策。他们用劳动向时代作答,而这份答卷,是高质量的,是有温度的,是可信赖的。
劳动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念。越是在发展跃迁的关键期,越需要以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理念凝聚共识。越是在面对结构调整和技术迭代的当下,越要加强劳动者技能提升、发展保障和成长空间建设。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要靠人——靠劳动者的能力、意志和智慧。
劳动节,是致敬的时刻,更是思考的时刻。在这个时代,劳动的价值如何重塑?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劳动者如何从“执行”走向“创造”?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构建一个真正尊重劳动、重视劳动成果、托举劳动者的社会结构?这些问题,没有轻巧固定的答案。但它们值得被反复追问。因为,每一次对劳动的深思,都是对未来方向的校准。
在致敬之余,更应完善制度设计,创造更有尊严的发展环境,使劳动价值真正体现在收入分配中,体现于职业成长中,体现于社会地位中。劳动者的获得感、认同感、安全感,最终将成为现代化最牢固的支撑。
我们也应看到,真正的劳动尊严不仅来自奖章与荣誉,更来自制度的保障、通道的畅通和价值的兑现。让劳动者感受到尊重,不应只在节日里热烈,在落地的政策里具象化。劳动者的获得感,不应成为附加项,而应成为基本面。
也因此,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劳动者:既扎根一线,又掌握新知;既能应对现实,又能解决问题;既能独当一面,也能带出团队。他们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技术工人”,更是推动系统运行、技术落地、制度落实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