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山间“诗意”涌
文/何乃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流传千古。诗人通过“黄河、孤城、群山”的空间构图,将黄土高原的自然险峻与人文悲壮有机融合。然而,在诗意之外,实际上存在更值得聚焦的话题——“万仞山”包裹着的“孤城”里,生活着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故事?
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前几日跟随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走进榆北涌鑫矿区的采风活动。榆北涌鑫,一个镶嵌在黄土高原“千沟万仞”里的矿区,也是“北移精神”集中体现的最前线。抵达涌鑫矿区是一个初春晴朗的下午。站在群山脚下,涌鑫煤矿接待人员对着面前褪去植被遮蔽的黄土塬峁,一一指给我们看:远处这排建筑,是我们办公楼和宿舍楼;那边半山腰,那一片厂房,是我们的安山煤矿;那边那个白色的尖尖,露出一点筒仓顶的那个,对对对,是我们的沙梁煤矿......我眯起眼睛眺望,黄土高原湛蓝的天空与赭黄色塬峁的天际线处,几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一片低矮的灌木丛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
但我意识到,我此行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定睛再看,涌鑫所处的地理位置——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地质复杂。矿区是怎么采煤的呢?靠人去挖吗?接待人员笑答:不靠人,靠科技。但是早些年,这里的煤矿工人的确辛苦万分。
我们坐车往山里走。进入智能化生产集控中心,果如其言,井下的监控视频里,来自太原煤科院的掘锚一体机智能快掘系统正破开一亿多年的煤层,地下几乎不见工人。陪同人员介绍:因为这片“千沟万仞”,涌鑫煤矿遇到了行业内几乎所有的复杂地质,以前,掘进速度一直是大问题。煤层较薄、夹矸较多、小断层频繁、巷道起伏非常大,并且顺槽掘进最长为1千米,最短仅为300多米;传统快掘系统设备较多,安装周期长,频繁搬家倒面会让其掘进效率大打折扣;用以前在涌鑫煤矿掘进队的老矿工的话来说,在涌鑫煤矿干掘进,充满了不确定性,采掘作业的不连续性以及员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成为制约采掘平衡的“肠梗阻”。2022年,陕煤集团榆北煤业新接手管理涌鑫矿区,首套智能快掘装备入井,掘进进尺从单日2.2米提升至57米,“快掘梦”成为现实......
像石子投入湖心,陪同人员的话语激起我心底的层层涟漪。“一片孤城万仞山”虽然诗情画意,但对于这些“万仞山”里的煤矿工人来说,安全生产、幸福生活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在此之前,我虽然也在黄土高原眺望过不同的人与城,却只是在心里欣赏过诗意的美好,而从未思考过“诗中人”的工作与生活。
其实,在极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那些工作在“万仞山”里的奋进者,反而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受益者与推动者。巷道深深,想的是智能巡检;煤尘沉降,念的是碳捕集仓;机械臂挥舞,算的是算法精度;数据流淌,藏着数字孪生的绿色密码……“万仞山”的残酷环境,塑造了奋进者们吃苦耐劳、创新求变的底色。
如今我们懂得“守正创新”,要“筑牢产业根基”,更明白 “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内涵,这里面不仅有传统产业的焕新密码,更蕴含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诗意与现实在此实现完美共振。譬如涌鑫煤矿采用“开发式治理+裂缝填充+自然恢复”的复合模式,完成1.86万亩塌陷区的生态修复。通过土地平整、植被恢复(乔灌草覆盖率超 90%)及矸石充填技术,将塌陷土地复垦为耕地并交还农户,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万仞山”考验、滋养了榆北涌鑫人,榆北涌鑫人将“绿”又归还了“万仞山”。
在生态修复园内,陪同人员还说起一件事:涌鑫煤矿投资近亿元完成职工宿舍“智能化、舒适化、便利化”改造,配备独立卫浴、中央空调、智能家电;建设24小时“职工服务中心”,提供洗衣、理发、快递等18项便民服务;建成西北地区首个煤矿“智慧食堂”,实现点餐、结算全流程数字化。职工业余生活丰富,为“万仞山”带来了浓郁的“烟火气”。这种“烟火气”让人感动,这何尝不是时代画卷中的鲜活笔触?当历史长卷徐徐展开,人民正用奋斗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