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面纱的816
文/卫建宏
刚开春的时候,我有机会去了一趟涪陵。没错,就是那个以出产榨菜而出名的地方。
提起涪陵,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与榨菜联系在一起。这次我去涪陵,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不是榨菜,而是乌江边那处名为816工程的地下核工业基地遗址及工程背后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遭到了美西方国家的孤立与打压,甚至经常受到他们的核恐吓与核讹诈。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胸怀天下,高瞻远瞩,顶住压力,自力更生,决定发展中国的核工业,以打破美西方帝国主义的核垄断,进而筑牢年青共和国的立国之基。
在祖国西北荒漠,经过数以万计科研人员的顽强拼搏,艰苦攻关,他们以超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攻克了一道道卡脖子技术和“拦路虎”,终于创造了高科技发展的世界奇迹。1964年,在新疆罗布泊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因此,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更加忌惮和仇视,绞尽脑汁采用各种下三滥手段与我们作对,给我们百废待兴的事业使绊子,特别是利用科技优势支持台湾进入我国大陆进行敌对侦察,甚至搞破坏活动。据说还曾经密谋采用外科手术手段扼杀新中国刚刚起步的核工业事业。
为了挫败美帝的狼子野心,毛主席特意指示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在祖国内陆腹地建设新中国第二个核工业基地。周总理受命后,就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大范围的调查论证,最终选择了重庆涪陵地区乌江边的金子山,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第二个核工业基地的秘密场所。
那里是祖国西南地区比较偏远的山区,大山一座连着一座,滔滔乌江从上游云贵高原迎峰随谷、千回百转奔腾而来,在涪陵汇入长江。遵义会议之前,红军曾经在贵州强渡乌江,为创建川黔边新苏区,进驻遵义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红军将士智取与强渡贵州乌江江界河渡口的战例,无形中平添了乌江传承红色革命基因的神秘色彩。
为了高度保密,816工程在开工前就迁走了辖区的居民,名为白涛镇的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也悄无声息地从中国地图上消失了。中央军委派遣工程兵54师开赴基地,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采用最原始的工艺,前前后后干了十八年之久,在大山深处开凿了总共二十多公里长的隧道、导洞、引洞和厂房洞室等。几乎把一座山体掏空,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室、室中有梯,创造了堪称人间奇迹的壮美事业。
我们一行四人慕名前往参观,一进入洞口,就被规整、坚固、幽静的洞室所震撼。越深入这宛如迷宫的地下世界,内心的震撼就愈发强烈。我几乎是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走完了各个开放洞室,期间当年建设者们的凿岩声与呐喊声仿佛就一直回响在耳边。
816工程是在1964年三线建设时期开工建设的最重要的核工业原料工程。那个时期中苏已经交恶,苏联单方面撤走了援华的数千名专家,使许多已经上马的工程被迫中断。面对这一重大变故,建设者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紧紧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和施工队伍咬紧牙关去啃这块“硬骨头”。
参加816工程施工的是工程兵54师,一度代号为8342部队,与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番号相连,这无形中给人们留下了遐想的空间。据说,8342部队征收新兵时,专列载着他们一路北上,到了石家庄却停顿下来,然后掉头南下,这些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最终被送往群山环抱的816工程基地。
国家对参加816工程建设的人员在政治上把关很严,前提必须是贫下中农的子女,而且没有复杂的家庭背景。新兵一到部队就要接受保密教育,并签署保密协议,“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儿”,有的战士入伍多年,父母亲人竟然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当兵,在哪里干什么。816工程对外宣称为“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通讯往来只用“重庆市4513信箱”。据说有湖北籍的俩兄弟,同时参加816工程建设,但通信时只会告诉对方在参加三线建设,涉及到具体地方和具体工作情况就都没有了下文。直到三年后的某一天,兄弟俩不经意在白涛镇邂逅碰面,二人禁不住相拥而泣。
816工程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在金子山这座花岗岩山体中开凿隧道、洞室和厂房等,安装供水、发电、核反应、废液储存和总控室等设施设备,实际上就是在大山深处建设一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工厂。
开凿隧道和洞室等是非常浩大的工程,也是建造816工程的“硬骨头”任务。试想一下,我们要在山里面打洞、建厂房,甚至把山体掏空,那工程量该是有多大啊!那时候没有盾构机之类的现代化器材设备,打洞全靠人工锤敲钎凿、打眼放炮、手拉肩扛,几乎是五块石头夹着一块肉,即便是采用极为严格的支护防护措施,施工中因为冒顶、坍塌和放炮等事故,仍有上百名年轻战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留下姓名的就有76名,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
816工程连接山外的共有18个洞口,导洞中可以并排行驶两辆卡车,顶高30多米;反应堆厂房从底部到顶部足有9层楼高,有折转楼梯上下连接,面积有两个篮球场大,穹顶跨度足有30多米;在废液处理厂房中,洞顶高30多米,废水池深十数米,在洞口处,还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给人一种幽深空旷的感觉。看着这些壮阔宏大的洞室,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当年的建设者是如何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苦干实干精神,一钎一钻地进入这座山体、掏空这座山体,运走数以万计的石渣,在山体中建造了一座不为人知的核原料加工厂。绝对堪称人间奇迹!
宏大的816工程在完成了85%的洞体工程、60%的安装工程之时,1984年中央决定,停建该工程。为此,816人没有抱怨、更没有气馁,而是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就地进行二次创业,筹建了一座进行生产自救的化工企业,安置留下来的万余名职工。他们立足涪陵当地,从此积极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新生活……
尽管816工程未能完全建成,未能在国家核工业发展中发挥预期的实质性作用,但它所承载的精神财富,却无比珍贵。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敢打硬仗的奋斗拼搏精神,必将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