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有一条文脉河
文/高彩梅
在广袤的神东煤海中,有一条雄浑厚重的“文脉”,它如同一条隐形的河流,从古老的煤层中流淌而出,贯穿了煤海的每一个角落。那浓郁书香如同岩层中古老的气息,弥漫在每一寸空间,让每一个矿工都能感受到它的芬芳。
198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一条新华社消息《陕北有煤海 质优易开采》,像是诗意的画布,绘制着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粹的美,一个达千亿吨储量的煤田在陕北这个有着红色传承基因的画布上跃然而出,那种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震撼,全世界能源行业为之震惊,打破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和谐。
世界不同肤色的人开始共同瞩目着一个地方:陕北榆林之北、毛乌素沙漠之南的神木县和府谷县境内——“神府煤田”。
自此,一条蜿蜒曲折的“文脉”,如同大地深处涌动的灵感之流,静静地开始汇成小溪流淌。它像煤海中的一条条深邃的矿脉,将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知识和智慧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2001年5月15日,《神东煤炭报》执行代主编肖峰创作的《大地之光》诗集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荣膺第四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在煤海这片土地上,闪耀出了独特的光芒。
2008年4月23日,神东矿区文化体育联合会成立,如同一条永不干涸的小河,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孕育了无数的人才和梦想。联合会下设文学与新闻协会、音乐协会、摄影协会、书画艺术协会、舞蹈与戏剧协会、篮球协会、排球协会、乒乓球协会、健身(美)操协会、网球协会、嗒嗒球协会、棋牌协会、钓鱼协会、羽毛球协会、门球协会、田径协会、老年文体协会、少儿艺术协会和武术协会等19个协会。许多优秀的作家、艺术家等纷纷涌现,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涌淌着智慧、灵感和文化的泉水,为煤海的文化聚流注入了新生活力。
2008年6月17-19日,中国作家看神东暨第二届煤矿中青年作家高级研究讨论班开幕,如同精神的灯塔,照亮了矿工们前行的道路。它给予矿工们勇气和力量,让他们在黑暗中前行、在困惑中坚持。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陈建功、中国煤矿文联主席许传播、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刘庆邦等,12位著名作家和来自四川华崟山龙滩煤电公司、河北开滦集团等17家国内煤炭企业的39位中青年作家与神东文学爱好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风交流,让矿工心中有了关于文学的坚定信念和依靠。
2021年2月15日,神东文学协会成立,如同一条永不熄灭的光芒,照亮了矿工们的心灵。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蓝图绘制者;既是故事的舞台,也是情感的纽带;既是创新的孵化器,也是精神的灯塔。
2024年7月,惠小和的报告文学《矿鸿》、肖锋的诗集《盛开的乌金花》和《一座山的高度》,如同黑色的金子,在这片智慧和灵感的土地上,熠熠生辉,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煤矿文化艺术图书展最佳图书、优秀图书和入展图书奖。它宛若智慧的源泉,那些深埋地下的文字、故事流淌成河,泛起了朵朵浪花,吸引了现场与会者接连不断的崇拜热情。
《矿鸿》成为了这条文脉河里一朵最耀眼“炭”花。惠小和先生倾情创作的《矿鸿》,因开全国描述煤矿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先河,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煤炭行业的传统认识认知,让读者欣喜地看到了现实中煤矿工人通过科技创新而成为幸福白领的实证,成为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煤炭行业文学史的一个里程碑。
《矿鸿》一经问世,全国各大媒体便掀起一股旋风,竞相报道,好评如潮。《矿鸿》不仅是中国文坛报告文学类作品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还是围绕煤炭题材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最新的创作成果。
黄土高原的雄浑与厚重,煤矿人的执着与勤奋,造就了惠小和文学作品的独具魅力和风格。惠小和,1971年6月6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现就职于国能神东煤炭公司。中国煤矿作协会员,内蒙古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河东河西路》,诗集《我是煤,我要燃烧》等作品。不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体裁,惠小和均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与他三十多年深耕文学的勤奋,对文学创作的满腔炽热情怀,以及对文字精神建筑的深切领会息息相关。
2010年,惠小和调到石圪台煤矿党政办,至此,他开始挖掘煤矿题材的人和事,也开始大量创作煤矿题材作品。因为热爱文学,经常晚上写作,不回20公里外的家,耽误了正上初中女儿的学业,但每周六组织爱好文学的矿工们,一起讨论文学创作,参加一些大赛,使石圪台煤矿的文风开始盛行,自己和矿工们屡次获得陕西省、内蒙古、中国煤矿杂志组织的大赛一二三等奖十几篇(首),使石圪台煤矿也成为神东矿区最能出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的煤矿。
2017年,惠小和从石圪台煤矿到神东公司党建督导组后,也赶上了总书记号召“讲好中国故事”的好机会,利用到基层单位督导的机会,深入基层一线,与矿工接触,不仅在党建工作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发表的党建论文,获得过省部级奖励。他创作了9万字的中篇小说《传承》和120分钟的情景剧《矿工颂》;在国资委、人民网征文中,他的《温暖这个寒冬》获得一等奖,会员们也有8篇分别获奖。让国家能源集团公司也对神东文学,感到震撼。
几十年在现代化的国有煤炭公司工作,让惠小和真实见证了采煤技术的进步给矿工带来的安全和幸福,但是,社会面传统文学中总喜欢挖掘或渲染煤矿的脏乱差和矿工的不幸,少有的正面宣传仅仅是一些通讯报道。大家都知道,负面的宣传往往让读者更加看不起矿工,仿佛是社会地位低下的“煤黑子”,而消息报道又是干巴巴的就事说事,可以说已经格式化成为“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效果”,仅此而已,对感动读者来说远远不足,所以,惠小和一直在想,要写一部有广度、有深度、有场景、有情感的长篇报告文学来反映现代化的煤矿和矿工,让全社会看到新时代真实的幸福矿工,并为他们“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高贵品质而感动。
在《矿鸿》创作过程中,惠小和感到最缺乏的就是时间。神东人的工作量都是满负荷的,矿工最大的心愿是睡上一个懒觉,哪有闲余时间去搞文学创作。惠小和就挤时间,利用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多次熬夜奋战。因为文学创作是个人行为,他没有权利让拟定的受访者都能准时接受采访,而且书中的受访者,又都是矿工中更忙的人,好在受访者听到他的创作初心后都很兴奋,各种各样配合他的都有,也让他内心更加感动。因为寒冬腊月,每天都是短距离开车快跑,等作品写完后,发现车漏机油,后来花了一万多才修复好。
《矿鸿》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25.5万字,共分10章,该书用新颖的写作架构,感人的艺术魅力,书写了一个煤炭企业在新时代的光辉成就。无论是通篇布局、素材提炼,还是文学转化、行文方式、叙事语言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
惠小和用凝练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只矿山雏雁从成长、成熟到成为一只世界级矿山鸿雁的奋斗历程,这只雁从“凿破浑沌”“羽翼待丰”“一步千里”“红心绿羽”“试翼风云”“气壮河山”“仰望蓝天”“再铸铁骨”“翎智竞放”直至“鸿图大展”,随着慷慨激昂又富有深情的情节构思,让我们读懂了矿山鸿雁神东人“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的神奇故事,同时也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煤炭人精神品格所深深惊叹和折腰。该书用文学的语言报道了中国煤炭企业领跑者——国能神东煤炭集团37年的创业、创新、创造史。
《矿鸿》以神东人在奋力追逐最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全文构思新颖、结构磅礴、文笔生动,是一部既有思想性又有文学性、既能歌颂神东又能展现中国煤矿发展史的作品。
《矿鸿》的书写,开启了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的写作方式,让纪实文学既有高墙大楼,又有生活微末;开辟了文学创作与科技创新巧妙融合的实验田,让每一个直白的科技创新都融入到生动活现的故事之中,引导出读者无限想象和向往。惠小和善于诗意的渲染和铺垫,那细节的挖掘和书写,俯拾皆是。报告文学的细节化、经典化,其实就是文学化。他在书写中,将自我情感置身故事场景之中,有着强烈的在场体现。将一些深刻的思考,灌入文字的张张合合中,让作品闪耀着灿烂的思想火光。对书写对象生活化的语言处理,让文本又处处充盈着朴素之美。这些处理方式,是《矿鸿》最闪亮的光斑。
《矿鸿》像一盏矿灯,点亮千里煤海;更像是一把炉火,温暖着苍茫大地的激情。
对于矿工们来说,煤海的文脉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家。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成长,与这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会怀念这片土地上的亲人、朋友和美好时光。这条文脉河,汇聚了无数关于煤海的故事、传说和诗歌。这些文字如同海浪般起伏,时而澎湃激昂,时而温柔细腻,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神东文学协会,中国作协会员肖峰,已出版《人在旅途》(1993年诗集)、《峡谷太阳》(1995年小说)、《大地之光》(1999年诗集)、《思想家园》(2006年散文)、《神圣的煤》(2008年诗集)、《盛开的乌金花》(2013年诗集)、《一座山的高度》(2018年诗集)7部;白利军出版了长篇小说《走过那片树林》《宣传科的故事》《苦泉》和诗集《岁月的追问》4部;高越胡出版了《大神东赋》(2008年诗歌词赋集)、《神奇的红河》(2010年散文集)2部;刘强出版了报告文学《煤海潮》;张建明出版了《自珍集》(作为矿区主持人编著的礼仪类作品集);惠小和2009年与何怀东、李峻、刘志勇和梁霞各选入30首诗合著了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神东矿区五人诗选》;由高建华、朱晓兰主编的《神韵东方》(中国言实出版社),李新华、王存飞主编,高会武执行主编的《煤海新韵》(中国文联出版社)。在这条文脉河中,每一个矿工都是一位讲述者,他们的故事如同星辰般璀璨。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拼搏,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困难,但始终坚守着对煤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他们的故事,如同一个巨大的故事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煤海文脉河中,群星开始璀璨,仅近三年间,会员们就获得了42个省部级大奖,已经汇聚成一条矿脉里的知识脉络河,已成为全国煤炭行业中一个大大的惊叹号。它,让辛劳的矿工门,在这片充满挑战和热望的土地上,找到了希望和方向,也启发着所有读者,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有了坚韧不拔的动力和勇气。
愿这一条文脉河,流的更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