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上元灯火
文/赵延鸽
屋檐下,红灯笼悠悠晃荡,暖黄的光晕,为寂静的夜色晕染出一抹温柔。房梁上,蛛丝被这微光映照,交织出如梦似幻的光影,宛如岁月的密语,轻声诉说着元宵夜的静谧与美好。
老树枝头,灯谜在风中轻舞,像黑夜里闪烁的神秘星辰,将节日的氛围,装点成热闹的海洋。这些谜面,恰似灵动的精灵,穿梭在时光的缝隙里,成为《岁时广记》中最生动的元宵注脚,每一个字符,都跳跃着古人的智慧与浪漫。
关中的门楣,褪色的春联虽已褪去喜庆的红韵,却仍渗出新年的余味,那是岁月沉淀的醇厚。陕北的小院,篝火熊熊燃烧,火星四溅,映红了半边寒夜。大雁塔顶,唐僧的佛像慈悲地凝视着烟火人间,祥和的目光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庇佑。街巷中,钟声敲响,孩童的欢笑冲破冬日的沉闷,汇聚成一曲欢歌,在古老编钟上撞出优美的音符,奏响元宵的乐章。
秦淮河边,绣女飞针走线,将彩线绣成花灯,剪裁出祥瑞的图案,每一针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尧头窑的黑瓷碗中,元宵沉浮,芝麻与豆沙包裹着团圆的甜蜜,每一口都是家的味道。江南画舫之上,五彩花灯映照着佳人眉间的花钿,笑语随着波光荡漾,飘向辛弃疾的诗页,幻化成“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篇章,成为上元佳节里最动人的注脚。
延安的窑洞,窗棂上张贴的剪纸鲜艳夺目,红纸上剪出的热闹图景,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顽童手提兔子灯,烛光摇曳,照亮回家的小路,那温暖的光,不仅驱散了夜的黑暗,更点亮了童年的欢乐。村舍深处,柴火锅里煮着滚烫的汤圆,袅袅热气带着家的温暖,飘散的炊烟里,藏着无尽的温馨,那是家的召唤,是团圆的信号。
岳楼的屋檐下,风铃奏响新曲,古旧的铜钟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声钟鸣,都回荡着历史的回响。戍边战士在营帐里吃着汤圆,思乡的愁绪在月光下慢慢消散,他们用坚守,守护着万家团圆,让这份元宵的温暖,传递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画家笔下的市井图仿佛活了过来,热闹的场景里满是元宵的欢乐,熙攘的人群涌动着,走向《上元灯彩图》也未曾描绘的团圆,那是一种超越画面的情感共鸣,是对团圆的执着追求。
老茶壶中,君山银针在水中舒展,袅袅水汽里浮动着陆羽未诉尽的茶香,每一缕茶香,都弥漫着生活的闲适。书生案头,新墨在砚台中研磨,笔锋饱蘸的是团圆的喜悦,这些细腻情思顺着笔尖流淌,在宣纸之上洇成《帝京岁时纪胜》里难忘的篇章,“元宵杂戏,剪綵为灯。悬挂则走马盘香……手举则伞扇幡幢……前推旋斡为橄榄,就地滚荡为绣球。”每一个字,都在诉说着元宵的美好,将这份节日的盛景,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元宵,这颗岁月长河里的璀璨明珠,这幕文化长卷中永不落幕的盛景,承载着千年传承的习俗,它们是同一棵文化大树的枝丫,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温情。那些消散在时光里的团圆,终将在岁月深处重新汇聚,长成中华民族心中永不磨灭的元宵,成为我们灵魂深处最温暖的慰藉,岁岁年年,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