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馍
文/党礼平
正月里,我和作协的几个文友应邀前往尧禾社区参加他们开展的“浓浓邻里情,欢乐闹元宵”活动。期间他们安排了一项活动,邀请嘉宾给困难家庭和清洁工每户送去一盘鸡娃馍,用传统的民俗喜迎元宵佳节的到来。
鸡娃馍是“花馍”的一种,也是流传在陕西关中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经历几千年历史岁月,贯穿于历代风俗礼仪中。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是艺术性较高的民间艺术品。每年的正月十五,关中许多地方的人们都要蒸小鸡形状的花馍。用于在晚上点鸡娃馍。做鸡娃馍时要提前准备好核桃一个,小剪刀一把,黑豆若干,油和面粉等。做好后在锅里蒸四十分钟就可以了。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将不同形状的鸡娃馍作为供品,放在家里对应的地方,或是每个房间放一个,再在馍上插上点燃的红蜡烛。人们以这种方式祈求来年生活平顺,大吉大利。在农村,外公外婆给外孙送灯笼,除了必带的礼物,也一定要带鸡娃馍,寓意着吉祥安康。
尧禾是古镇,自古就是关中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过去矿上的“黑户”没粮吃,都是到尧禾去买“黑市粮”。近年来,尧禾社区根据移民搬迁的特点,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寻找尧禾浓郁的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点,把产业兴旺与地域品牌相融合,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尧禾”品牌,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协会推动、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扩大了营销渠道。
尧禾“花馍”,是其中的一个食品品牌。王玉秀,1974年出生在尧禾镇百草村,也是白水县花馍非遗产传承人之一,在白水县桃园小区创办玉秀花馍工作室,主要开创花馍事业传承。从小就对花馍产生强列兴趣的她,成年以后,就去拜师学艺,最终获得名家老艺人的指导。在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她自已独创的双喜龙凤、卧虎、跑虎、孔雀开屏、祭饭、十二生肖,做得栩栩如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花馍在迎来送往中,表达了吉祥安康,传递着亲情和祝福。独特的白水人文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深厚的创作沃土。在传承老一辈花馍工艺技法的同时,不断创新,结合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制作出更多的特色花馍,鸡娃馍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尧禾,蒸鸡娃馍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制作鸡娃馍的能工巧匠遍布各个村庄,过去是家家户户单独蒸制,如今,包括鸡娃馍在内的“花馒”产业已成为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其选料考究与工艺独特,色、形、味俱佳,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尧禾“花馍”注重花样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不断改进“花馍”造型。如今,尧禾“花馍”已经广销各地,不仅给辛苦劳作的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增收致富的平台,同时也打造培育出了一条具有尧禾特色的花馍产业之路。相信未来,尧禾人在探索中,会有更多的品种进一步提升“尧禾”品牌知名度。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面对一个鸡娃馍或其它“花馍”而回想起一个地方或一个人、人生的一段经历,那该多有意思,这可能也算是文化的力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