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叶香
文/王园
“碧叶层层裹玉珍,细绳轻绕意深深”。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悠悠粽叶香,那是糯米与粽叶碰撞出来的清香,带着是清冽的草木气息和谷物特有的清甜,宛如山间晨雾裹着新稻的气息,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端午节前,公司组织我们职工去餐厅包粽子,推开食堂大门,案板上早已摆满洗净的粽叶,墨绿的叶片泛着水光,在日光灯下舒展着修长的身姿。糯米白得发亮,浸泡在清水里微微发胀;颗粒饱满的红枣浸泡在水里憨态可掬,空气中浮动着食材混合的诱人气息。
从未包过粽子的我们跃跃欲试,带着些许兴奋和好奇,日里敲键盘、签文件的手,此刻却在粽叶前犯了难。在现场我赶忙拜师学艺,跟着食堂师傅的样子,将粽叶卷成漏斗状,可米粒刚放进去,叶片就漏出缝隙,白生生的糯米顺着指缝簌簌掉落。师傅手把手纠正我的动作,“卷粽叶要像折扇子,边边角角都得压实,不然糯米会‘溜’出来。”他耐心地指导,教我如何掌握力度,如何折叠粽叶,在他的指导下,我重新将粽叶弯成紧实的圆锥,卷粽叶,填糯米,放红枣、压紧实,再用细绳轻轻系好。看着自己包好的粽子歪歪扭扭地躺在案板上,却莫名觉得可爱,我终于“出师”了。
这不仅仅是包粽子的过程,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在粽子的清香中,我的思绪飘向很远。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百姓们将饭团投入江中,只为让江水裹挟着食物漂向那位投江的诗人——屈原。他心怀家国,上下求索,用生命诠释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与担当。粽叶包裹的不仅是软糯的糯米,更是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深切怀念,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对忠魂的敬仰,每一粒米都寄托着对高洁品格的追慕。他们或许不曾预见,这朴素的追思会化作永不熄灭的文化薪火。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将传统的温度传递。
同事们还在有说有笑地包着粽子,此起彼伏的欢笑声里,有人捧着歪扭的半成品谦虚请教,师傅们便将粽叶在掌心翻出翩跹的弧度,演示如何让麻绳在粽身勾勒出利落的十字。那些粗糙或细腻的指尖缠绕的不只是柔韧的马莲草,更是千年来文化传承的丝线。当我们笨拙却认真地重复着卷叶、填米、捆扎的动作,恰似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用现代的温度焐热古老的技艺,以当下的烟火延续文明的脉络。
裹着粽香的风掠过每个人的眉梢。或许多年后,我们也会成为讲述者,将这份亲手包粽的记忆,化作教给下一代的温暖故事。那时我们会说,看,这粽叶折成的船形,曾载着古人的哀思漂向江心;这颗颗饱满的糯米,藏着千年前诗人的风骨与气节。而传统文化的传承,本就是这般,在一次次手把手的教导里,在一回回鼻尖萦绕的清香中,悄然扎根,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