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考察调研马钢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能化文学创作繁荣发展,6月30日至7月1日,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走进宝武马钢暨第二届新工业文学创作研讨会”在马鞍山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协联合冶金文学艺术协会、中国冶金作协、马钢集团工会、马钢文协、马钢作协共同主办。
陕能化作协由主席李永刚带队,常务副主席董建成、顾问商子秦、薛跃、包志坚、朗诵专委会主任张弢及驻会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两天的时间里,陕能化作协与兄弟单位在马钢厂区、矿山、红色教育基地等地展开了一场融合红色传承、工业发展与文学创作的深度探索。
初识致辞:锚定工业文学发展新坐标
6 月 30 日上午,第二届新工业文学创作座谈会在马钢集团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召开。
会议由冶金文协副秘书长、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郑洁主持,冶金文协副会长张燕明、马钢集团工会副主席胡晓梅致辞。中国冶金作协主席、陕能化作协主席李永刚介绍了举办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及新工业文学创作开展的整体情况。
李永刚提到,要继续对接中国作协行动,以出人才、出精品为目标,为行业作者和基层作协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要结合行业实际,推动“文学+科技”“文学+生态”等融合,丰富创作题材;持续开展研讨活动,打造品牌,促进跨区域交流;探索上下联动活动模式,积累经验。他相信,通过努力,新工业文学在新时代会蓬勃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学力量。
马钢作协主席何军向与会人员分享了马钢作协的工作情况。他讲到,马钢作协通过举办“江南一枝花”文学大奖赛、参加中国宝武“星海奖”评选等多种形式,激发广大会员创作热情。与此同时,马钢作协展开的一系列文学采风、文学大讲堂、“携手攀登”导师带徒计划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也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交口称赞。
此外,李永刚、商子秦、包志坚、张弢等的朗诵表演也将会场氛围推向了高潮。
会议还举行了授牌赠书仪式,李永刚、张燕明向马钢集团授牌“新工业文学创作基地”,胡小梅、何军接牌。薛跃向马钢赠字:时代骄子。李永刚、董建成向马钢集团赠送书籍。
研讨交流:碰撞新工业文学创作火花
会议的下半场,与会代表围绕 “深入挖掘工业题材,创作新时代钢铁好故事” 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陕能化作协顾问、著名诗人商子秦鼓励创作者立足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命题。
商子秦分享了自己文学创作时观察的细节:九十年代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压面条的小店或棚子,里面的老太太身上带着面扑,头发上、衣服上永远有拨拉不净的面粉,这一幕被他写进了诗里。正是无数这个这样的生动细节滋养了他,构成他作为诗人的创作命题。
具体到工业文学的发展而言,马钢作者余后华认为,如今的工业文学是“旧秩序瓦解你、新秩序重现”的阶段,工业文学要避免成为行业报告。
马钢作协副秘书长程迎兵进一步谈到,工业文学有两新:新的中国现代化背景,新背景下的人民生活状态。工业文学不仅要写工厂、矿山、油田,更重要的是工业是对人情感的一种塑造,要多关注工作以外的生活。
何军则强调要聚焦小人物命运,关注人物形象的转型,人性、变化、普通、细节是他强调的四个要点。
马钢作协理事荣健回忆了自上个世纪以来,马钢文学的辉煌时代,同时他提出不管怎么变化,朴实、简单而真挚的感情一直是基层工人的典型特征。他们可以互相帮助,也会说翻脸就翻脸。
湘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纲要提出了新命题,新时代下:地方作协的引领作用如何发挥,怎么做好文学服务、支持,随后他分享了湘钢故事的编辑经验。中国宝武武汉总部职工文学协会会长程琳也提到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单纯从工业角度写文学,可能会走入死胡同。
鞍钢职工文学创作协会主席刘盛超说,鞍钢是工业文学的一个样板,是中国工业文学的拓荒者。但源流二字,不仅有源还有“流”。除了常规作品,文学还要野蛮生长,创造新内容。
此外,马钢作协副主席李刚、陕钢党委工作部宣传高级经理薛若兰、太钢工会宣教业务管理师王旭宏、马钢作者马洪鸣等亦参与交流并发言。
第二届新工业文学创作座谈会在与会者热切的交谈中落下帷幕。
实地探访:触摸钢铁企业的历史与未来
6 月 30 日下午,参会人员走进红色精神课堂,开启了对马钢发展脉络的深度探访。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马钢特钢优棒生产线,大家直观感受了生产线上巨大机器的震撼场景,见证了“大国重器”背后的科技力量;
在毛泽东同志视察过两次的马钢功勋炉——九号高炉前,锈迹斑驳的炉体诉说着马钢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红色记忆,让人深切体会到钢铁工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马钢展示馆内,从建厂初期的艰辛创业到新时代的创新突破,一幅幅图片、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企业七十余载的奋斗轨迹;
马钢高速车轮生产线,一块块被烧的火红的钢坯被移送进机器,喷水、轧制,缓慢降至常温,参观者亲眼见证了一个车轮的诞生;
马钢交材展示馆、智控中心则呈现了马钢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智能化操控系统与精密的车轮产品彰显了“中国智造” 的实力。
随后,与会人员与全国劳模等先进人物座谈,聆听劳模们在岗位上精益求精、创新突破的故事。
1970 年 7 月生的中共党员徐小平,是马钢交材热轧厂车轮轧制首席操作、轧钢技师。他扎根一线钻研,推行标准化管理,总结先进操作法,将车轮轧制凹陷废品率由2.54%降到1.88%,平均单次换规格作业效率提升26%,产能屡创历史新高,热轧合格率提升到99.72%的历史最高水平并持续高位稳定。
其中,热轧车轮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大幅提升,为实现高铁车轮国产化这一历史突破提供了强大支撑。
1995年1月生的中共党员陈志遥,是马钢交材高级操作。他深耕车轮深加工,提出先进技术,支撑了自主弹性车轮的研发和批量化生产,实现了产业飞跃。
与会者的热情宛如炙热的太阳,这些鲜活的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不少与会人员已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创作。
矿山寻美:开启生态与文学的双向奔赴
7 月 1 日上午,参会人员前往南山矿,在凹山地质文化公园感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完美融合,并在此重温了入党誓词。
曾经的采矿凹山变身生态公园,工业遗迹与绿植湖景相映成趣,展现了马钢在生态修复与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探索成果。
在此,“钢铁如此美丽” 冶金生态文学征文正式启动,同时举办《向山向美》生态文学集恳谈会。《向山向美》是一本报告文学集,由9位作者共同创作,本书以凹山为蓝本,聚焦钢铁企业的绿色转型,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其中,作者卞红玉分享了写作的历程,她说真正的写作是孤独的历程,是苦行僧般的行走,而写作这篇报告文学则是她和故乡的一次链接。作者潘成奎讲到,报告文学一定要到现场,去看去采访,要有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同时他呼吁关注矿山转型后的技术矿工出路。
作者张萍则将这个过程比喻为一条珍珠项链,主题是项链,事件是珍珠,但打磨珍珠的却是人,因此写作者要关注人的情感,落脚点必须是人。作者要做的就是用一根合适的链子将这些素材合理地穿在一起。
读者代表宋鹏云、邵云燕、张永清、毛庆明等人也分别发表了感言,省能化作协事业部部长刘红作了交流发言。
毛庆明回忆了自己三次来到凹山湖的经历,初次到是开采过的矿坑,层层蜿蜒如同三体中巨大的信号接收塔;再次到是雨天,湖水清澈但不见鱼虫,盖因重金属超标;第三次就是此次,湖中有了天鹅和鱼,俨然成为一个生态文明的家园。
会议尾声,李永刚发表讲话,将此次活动总结为一场时间紧、节奏快、内容多、成果丰、效果好的文学研讨之旅。同时,他鼓励创作者们立足生活,写出更多有深度、有内容的文学作品。(李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