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丹心聚铜川,文韵七秩笔意酣
——陕西能源化工作协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陕西能化文学高质量发展”学习研讨活动圆满结束
忆往昔,“延安文艺座谈会”闭幕已过83载,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历久弥新,感召代代文艺创作者。看今朝,陕煤集团铜川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铜川矿业”)七十春秋谱华章,矿山文化薪火相传,滋养片片艺术新天地。
为传承弘扬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陕西能源化工文学繁荣发展,庆祝铜川矿业建局70周年,5月23日,陕西能源化工作家协会(以下简称“陕能化作协”)携手铜川矿业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动陕西能化文学高质量发展”学习研讨活动。陕西省作协社联部主任魏凤、社联部三级主任科员崔雪特邀出席,省内知名作家、书法家,文艺爱好者参加此次学习研讨。
雅集启幕:群贤毕至贺盛辰 翰墨留香赠雅文

5月23日上午举行开班仪式。铜川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雷铁山,党委副书记、董事、工会主席许江涛,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会长、陕能化作协顾问朱周岐,陕能化作协主席李永刚等关切陕能化作协发展的各级领导,铜川市文联兼作协主席杨晓军,全体学习研讨人员参加。开班仪式由陕能化作协常务副主席、省煤炭学会副秘书长、秘书处主任董建成主持。
会上,李永刚动员讲话时向铜川矿业成立七十周年致以祝贺,盛赞其七十年发展历程中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承,并对铜川矿业的大力支持和全场参会者的到来表示感谢。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与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是做好陕能化作协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都是陕能化作协各位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自觉践行。他希望,各位作家诗人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在“新大众文艺”“新工业文学”“新山乡巨变”等创作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属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为新时代能源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学的独特力量。
雷铁山代表铜川矿业致辞时提到,此次活动是挖掘优秀文化资源,讲好煤炭厚重故事,庆祝铜煤建局70周年系列重要活动之一,他鼓励文艺工作者们到铜川矿区多走走看看,用丹青翰墨传播“铜煤形象”。
杨晓军回顾了多位铜川作家文学作品,他希望陕西能化作协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以精品力作讲好能源故事,为繁荣陕西文学事业注入新动能。
陕西省能化作协顾问薛跃,著名书法家李子白,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著名书法家颜欣荣分别向铜川矿业赠字祝贺铜川矿业建局70周年。



文苑求索:名家传道启新思 妙语润心化甘霖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所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张艳茜,中国作协会员、编审、太白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申亚妮以文为媒,以活动为载体,结合自身经历,为参会人员带来了两场文思飞扬,精彩纷呈的文学讲座。
张艳茜以《写作:向生活和经典学习的过程》为题,从资深文学编辑的视角切入写作领域,她结合多年编审经验,深入剖析投稿全流程技巧,细致讲解了如何根据期刊定位与风格精准投稿,破解投稿石沉大海的困局,同时围绕作品篇幅把控、地域特色运用、文稿修改应对等创作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在分享散文与小说创作要点时,她通过回顾采访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知名文学作家的鲜活故事,鼓励大家创作时要从文章整体结构深入思考,从经典文学作品汲取养分,从民间生活挖掘素材。

申亚妮以《致广大而尽精微,做好时代记录者》为题,为在场文艺工作者点亮创作新方向。她立足“延安文艺” 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回溯中国文艺发展史中的经典案例,深刻阐释“文艺来源于生活,文艺家要与人民紧密结合”的创作真谛。授课中,她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提出创作者应兼具宏大视野与细腻笔触,既要关注时代脉搏,又要聚焦个体命运,以生动的文字记录时代变迁,让作品成为镌刻时代印记的“精神丰碑”。

两位专家的讲授旁征博引、通俗易懂,在参会者中引发强烈共鸣,为陕西能化文学创作注入新动能,也为文艺爱好者们提供了持续深耕创作的思路与动力。
矿园寻踪:巷深踏访乌金梦 斜照轻吟岁月诗
下午,参加活动一行人前往矿区参观王石凹遗址公园,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漫步于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空间,逐步掀开矿区发展历程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其辉煌历史与当下的崭新面貌。

参观过程中,王石凹矿董事长王鹏通过借助不同时期的模型演示了采煤作业方式随时代变迁的演变轨迹。他生动地讲解了煤矿工人形象从 “煤黑子” 到 “煤亮子” 的剧变过程,倡导创作者们聚焦变化,在过往丰富的文学作品基础上,以新颖视角呈现煤矿产业的时代特征。
说到兴起时,陕能化作协主席李永刚接过话筒,结合自己在煤炭企业工作的经历,向大家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煤炭工业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还和大家一起谈论煤炭深度转化和综合利用的情况,大家参观的气氛浓厚而活跃。
据介绍,目前矿井现存的炮采、高档普采、综采设备、主副井提升设备等一系列工业遗产,具有煤炭行业的典型性和稀有性,不仅能够再现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煤炭开采的顶级水平,更为人们了解陕西省乃至国内煤炭工业的开采史提供弥足珍贵的历史证据。
据悉,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1957年由前苏联援建,年设计能力120万吨,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竖井,矿区占地面积3432亩,鼎盛时期职工家属有大约3万人。随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转型,2015年王石凹煤矿正式关闭,不久后转型为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公园位于铜川市东郊12.5公里处的鳌背山下,南临陈炉古镇,北望避暑胜地玉华宫,紧挨霸王窑遗址、周陵农业科技示范园、云梦鬼谷子庙,风景秀丽,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夏季避暑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文海畅叙:墨客雅谈抒胸臆 文心激荡话新章

“从生活到艺术——关于新大众文艺的访谈”在会议厅举办,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院研究员袁国燕主持会议,她抛出素人作家、AI 写作、在场写作等热点话题,嘉宾们展开了充满趣味的讨论。
谈及近年来涌现的素人作家,王新民表示,在人人皆可写作的时代背景下,民间草根、劳动大众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会越来越多,他认为文学将真正回到大众中间,一个 “大众写、写大众、大众享用” 的文学未来即将到来。
出身石油队钻工、作品多次斩获中华铁人文学奖的第广龙,以自身经历分享了 “在场写作” 的经验。他将文学创作与石油挖掘相类比,指出文学如同石油一样需要深挖,是一种热能,且挖掘文学也有诸多手段,和能源化工行业类似,文学作品作为最后的成品,也需要经过冶炼的过程。
面对AI时代的冲击,作家们看法不一。李子白认为,目前的AI写作虽然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一篇像样的东西,但AI的创作还是难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杨智华则以陕味十足的幽默回应表达了对人类创作的信心,“不管AI是何方妖孽,我都相信机器压面不会比手擀面好吃”“我宁愿喝包谷糁,也绝不会吃机器压的面”,形象地体现了对传统人工创作独特价值的坚守。
访谈中,嘉宾们围绕新大众文艺相关热点话题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理解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八十三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中国文艺发展锚定航向;八十三年后,陕能化作协以笔为犁深耕生活沃土,让文艺之花在煤海油井间绽放新姿。正如作协主席李永刚在动员讲话中所言:“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当以沾着露珠、带着泥土、冒着热气的精品力作,构筑陕西能源化工行业文学的‘高原’与‘高峰’,就此推动陕西能化行业文学的繁荣发展。”(李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