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庐山
文/于利华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因而更加清逸动人。它地势险峻,山峰重叠,峡谷纵横,溪流飞瀑。沿途满山皆是挺拔的松树和杉树,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每一处风景给人以惊喜,让人身临其境,恍惚间似在另一处风景。细瞧丰富的植被,青松、翠竹、水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仰望云朵在湛蓝的天空游走,似人间仙境。 我与友人一路游走,体味古代诗人、文人墨客对庐山的描摹。比如慧远《游庐山》、苏轼的《题西林壁》等,感受古代和现代人游走时的心境,对这座赋予丰富文化内涵的庐山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不愧为诗词与画卷的仙境。
我站在石阶下仰望年代感十足的庐山大厦,唤起43年前轰动中国、影响几代人的爱情经典之作《庐山之恋》的记忆,眼前浮现男女主人公在这旖旎的景致里相遇相恋的美好画面,不觉让庐山的冷风里混入丝丝的甜蜜和浪漫的气息。我两行至庐山花径小道,路边的亭子、竹林、小径、树林,旁边一侧的如琴湖,让人恍若仙境。眼忘这恬静温柔、山峦倒影、水天一色、森林翁蔚的无限风光,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虽已是冷冬时节,仍想起白司马曾经在暮春游览时留下的诗句,憧憬庐山的春天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盛景,体味”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意境。当我们到达仙人洞登高望远领略险峻的山峰上无限风光时,想起毛泽东题写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的诗词,禁不住慨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站在仙人洞口,想起释慧远的“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诗句。
夜晚,裹挟着冷风走在灯光闪烁的牯岭街道,沿着山路漫步,允吸着充足的负离子,左瞧右瞅街两边的小摊小贩热情地吆喝着摆放在竹篮里的当地水果、食物、工艺品等,路两边灯火通明的店铺里旅人笑容满面地围桌说笑,食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在别致优雅的咖啡馆里小憩,在茶饼店里品尝刚出炉的鲜香的茶饼,心头涌出柔柔的暖意。站在牯岭街的广场上眺望牯岭镇的万家灯火,在庐山山鸡的美味里,在滑溜溜的米粉中,香甜糯口的茶饼里,体味庐山浓浓的烟火味道。眺望青砖红瓦的灯火人家,月光下若隐若现的山体,油然呼出孟浩然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的诗句。
宋代诗人白玉蟾的长诗《三叠泉》提及:“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当我们次日上午一走三歇,腿脚有些不听使唤地终于用时两个小时汗流浃背地走下两千多个石阶,仰望三叠泉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经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再飞泻到二级大盘石,直落至三级盘石时,激动地像个小姑娘,手舞足蹈地在它面前演绎最纯粹的自己,脱口惊呼:“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油然想起来复的“庐山瀑布天下闻,百河倒泻千丈云”,孟浩然的“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张九龄“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诗句。细观三叠泉宛如白鹭千片,上下争飞,在阳光的折射下,瑰丽夺目,恰似银河九天飞来。片刻里,恍若年过半百的李白正捋着胡须,握着白色的酒壶,醉眼远望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时,豪情顿生,对空高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充满浪漫气息和豪迈意蕴的诗句,淋漓地展现出三叠泉空灵、奇特的壮观和意境,诗人的浪漫、豪情、清新的诗文风格,以及本人虽历经艰辛,仍心中饱含诗意、追求自由的乐观生活态度。走近三叠泉,仰望三叠泉,对诗仙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传世佳作的艺术手法、用词之精巧、贴切更有了深层的理解和体味。回望庐山雄伟宏阔的奇美特色,油然想起毛泽东《七律·登庐山》,感受那份气势磅礴,奔放豪迈。也想向李白一样高歌:“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友言,来年再赏“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俏景,弥补此次未登五老峰的遗憾,期待盛夏时节体验那“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的清凉,体味它的高耸和独特韵味......禁不住想到,平凡的生活中,始终心怀期待,心拥诗意,也会给普通的常日徒增无限乐趣和诗情。
古诗词是中国人的浪漫,在诗中游览庐山,更是别有一番趣味。站在庐山入口,眺望庐山,回望沿途的风景,更能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跳出庐山看庐山,与事物保持一定距离,往往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仅与山,与物,与人,亦是如此。
此刻,眼前浮现出友人在三叠泉路上四肢并用,汗涔涔地走爬在陡峭的石阶上,还不时回头让落在后面的我也像她一样,不觉笑出了声。回想诗人们游览山体时景致与人生历经感悟结合而作的灵气氤氲或气势磅礴的诗篇,回忆起曾经走过的路,回望那远方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恰似人生的诸多未知,禁不止想到,年过半百,我们在这尘世中匆匆走过,留下的脚印或深或浅,而未来的路,依旧在迷路中等待去探索......
深秋时节,冷风吹来,吹散了曾经的迷茫与困惑,只留下无尽的暖意。是那一拍即合的相约,是一路的陪伴,是沿途的相遇,诗意的风景,香甜的特色美食,温暖的人,还有那名胜风景里与古诗人心灵的对话,体会与顿悟......都深深印在心里,持久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