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王成祥:毛乌素沙漠上的超现代化煤矿

发布时间:2025-09-25编辑:

毛乌素沙漠上的超现代化煤矿

                 王成祥

风沙掠过毛乌素沙漠的沟壑,卷起的不仅是千年的沙尘,还有地下沉睡亿万年的 黑色黄金”。这片曾让明朝政府耗费巨资 扒沙 御敌的荒芜之地,如今已崛起为支撑中国能源安全的现代化煤矿集群。从唐初 六胡国 滥牧催生的土地沙化,到两宋时期沙漠化的东南蔓延,再到如今亿吨级煤田的轰鸣运转,毛乌素沙漠的地下煤层,见证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抒写着现代中国煤炭工业的辉煌篇章。

图片1.png

一、沙下藏金:亿万年的地质馈赠

站在榆林古长城遗址上远眺,无垠沙丘仿佛凝固成波浪,腾埋着万顷良田,谁能想到,在这片每平方米地下蕴藏 6 吨煤、100 立方天然气、120 吨盐的土地,竟是大自然用亿万年时间精心打造的能源宝库,为人类源源不断地输送光明。陕北煤田以榆林为中心,绵延出神府、榆横、榆神三大矿区,在神木、府谷、横山县和榆阳区境内,煤层埋藏之浅令人惊叹,仿佛只需轻轻掀开地表的沙层,就能触碰到那乌黑发亮 “工业食粮”;而在靖边、定边两县,埋藏在500 米地下,14 层可采煤层静静蛰伏,其中单层最大厚度达 12.50 米,如同地下铺设的黑色绸缎,总储量 2267 亿吨,探明储量 1595 亿吨的庞大体量,让这片土地成为名副其实的 中国矿产第一市”。

地质学家曾这样描述这片煤田的形成:在遥远的中生代,毛乌素地区曾是广袤的湖泊和沼泽,茂密的古植物在这片沃土上肆意生长,随着地壳运动,湖泊逐渐消亡,植物遗体被泥沙掩埋,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历经泥炭化、褐煤化、烟煤化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蜕变为如今的优质动力大煤田。神府、榆神矿区的含煤面积占到榆林市总国土面积 43000 多平方公里的 54%,这样的煤层赋存密度,在全球范围内实属罕见。当阳光穿透沙丘,洒在神东矿区的观景平台上,人们俯身触摸裸露的煤层,指尖传来的不仅是煤炭的温润,还有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厚重。

图片2.png

这片煤田的资源优势,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其资源总量占陕西省的 95%,占全国的 30%,这样的绝对优势,让榆林人自豪地说:“在我们脚下,埋藏着半个中国的能源未来。” 曾经,这些沉睡的黑金被沙漠掩盖,无人知晓;如今,随着勘探技术的进步,它们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成为中国从煤炭大国迈向煤炭强国的坚实根基。

二、破壁而生:从 扒沙 御敌到亿吨矿区

翻开榆林的历史档案,明朝中期的 扒沙 记载格外醒目。那时,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不断侵蚀长城沿线,为了保护边防,政府不得不组织大规模的 扒沙 工程,浩大的费用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史书中 虏骑出入,如履平地;掠我财物,淫我妇女 的描述,让人仿佛看到了风沙肆虐下百姓的苦难。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一直延续到 17 世纪中期明朝灭亡,清政府不再将长城作为重要防御屏障,停止 扒沙 后,沙漠推进速度加快,榆林城被迫三次 南拓”,在风沙的逼迫下艰难求生。

谁能想到,centuries later,正是这片让古人束手无策的沙漠,因地下的煤炭资源而迎来命运的转折。198663日,中国国务院作出重大决策:神府煤田由前期准备转入立即开发阶段。这一决定,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毛乌素沙漠的沉寂,也开启了中国煤炭工业的新纪元。

此后,一批大型能源企业相继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神华神东煤炭集团、陕煤陕北矿业公司、榆北矿业公司、神南矿业公司、延长石油矿业公司、榆林能源集团…… 国有、地方、私营企业协同发力,在沙漠中掀起了开发建设的热潮。神府优质煤田的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凭借着优质的动力煤资源和先进的开采技术,中国一举跃居世界第一产煤大国,毛乌素沙漠也因此成为全球煤炭行业关注的焦点。

图片3.png

神东煤炭公司的崛起,是这场能源革命的典型代表。作为亿吨级的产煤基地,神东的每一个矿区都堪称现代化煤矿的典范。大柳塔煤矿,这个被誉为 世界第一井 的煤矿,创造了年产 3400 万吨的奇迹,其井下的智能化工作面,如同地下的 智慧工厂”,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协同作业,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在地面就能完成井下的采煤操作。如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神府煤依赖程度的不断提升,延长矿业正在建设的世界第二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又一个亿吨级超大型矿区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站在大柳塔煤矿的观景台上,看着一列列满载煤炭的列车缓缓驶出矿区,驶向全国各地的电厂、钢厂,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曾经,这片土地因沙漠而贫瘠;如今,它因煤炭而富饶,成为陕西第二经济强市的榆林,正是靠着这些地下黑金,实现了从 沙害重灾区  能源新都 的华丽转身。

三、科技赋能:沙漠深处的 智慧矿山

在毛乌素沙漠的超现代化煤矿中,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曾经,人们提起煤矿,脑海中浮现的是矿工们头戴矿灯、身着矿工服,在昏暗的井下辛苦劳作的场景;如今,走进陕煤榆林各大矿区,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派智能化、信息化的景象,“智慧矿山” 已成为这里的代名词。在红柳林矿业公司的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个矿井的生产数据、井下人员位置、设备运行状态。通过 5G 技术和物联网设备,井下的每一台采煤机、每一个液压支架都被纳入智能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对井下的生产过程进行精准调控。以曹家滩煤矿的智能化工作面为例,采煤机配备了先进的定位系统和传感器,能够自动识别煤层厚度,调整采煤高度,实现了 “割煤、移架、推溜” 的自动化作业。同时,工作面还安装了高清摄像头和瓦斯传感器,一旦出现瓦斯浓度超标等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切断电源,确保井下作业安全。

除了智能化开采,绿色开采技术也在毛乌素沙漠的煤矿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各矿区采用了保水开采技术,通过优化开采方案,减少对煤层顶板的破坏,从而保护地下含水层。在神府矿区,一项名为 充填开采 的技术正在推广应用,将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等废弃物填入采空区,不仅减少了地表沉陷,还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图片4.png

煤炭洗选加工技术的进步,也让毛乌素沙漠的煤炭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在神东煤炭公司的洗煤厂,原煤经过跳汰、重介、浮选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变成了灰分低、硫分低的优质精煤,这些精煤不仅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煤炭出口的 名片”。同时,洗煤过程中产生的煤泥、煤矸石等副产品,也被转化为电力和热力,实现了煤炭资源的 吃干榨净”。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煤炭产量和质量,还大大改善了矿工的工作环境。如今,在毛乌素沙漠的现代化煤矿中,矿工们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在井下长时间劳作,通过远程操控和智能化设备,大部分工作都可以在地面完成。矿区还建设了设施齐全的职工宿舍、食堂、健身房等生活配套设施,让矿工们在沙漠深处也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

四、沙退绿进: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共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煤炭开发与生态保护似乎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在毛乌素沙漠的现代化煤矿中,人们却看到了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曾经,这里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如今,176 万亩基干林带、150 万亩农田林网和 230 万亩零散林地,如同绿色的屏障,将昔日肆虐的黄沙牢牢锁住,毛乌素沙漠的消失,已指日可待。

榆林市的生态治理,始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持续发力,而矿区开发同步治理的理念,则让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实现了同频共振。在在陕煤榆林的各矿区,每开发一个矿井,都会同步制定生态恢复方案。采煤过程中产生的地表沉陷区,经过平整土地、植树造林后,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矿区的排矸场,通过覆土绿化,生长出了茂密的牧草,成为当地农民的 致富田”。

图片5.png

在神东大柳塔煤矿的生态恢复示范区,记者看到,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如今已变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远处的沙丘上,沙棘、樟子松等耐旱植物长势喜人。据矿区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提高植被成活率,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滴灌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将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矿井水经过处理后用于灌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植被的存活率。

除了矿区自身的生态治理,榆林市还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一排排沙柳、柠条整齐排列,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防风固沙林带。当地农民通过参与防沙治沙工程,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收入,还实现了从 治沙人  护林员 的身份转变。如今,走进榆林市,无论是城市公园还是乡村田野,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景象,曾经的 “沙漠之城” 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 “塞上绿洲”。

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的良性互动,不仅改善了毛乌素沙漠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榆林市已形成了 煤炭开采 电力生产 煤化工 生态旅游 的产业链条,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五、薪火相传:毛乌素沙漠的能源未来

站在毛乌素沙漠的现代化煤矿之巅,回望过去,从明朝的 扒沙 御敌到如今的亿吨矿区,从手工采煤到智能化开采,从沙漠肆虐到绿洲崛起,这片土地的每一次蜕变,都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汗水;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毛乌素沙漠的现代化煤矿,必将在新时代的能源革命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图片6.png

未来,毛乌素沙漠的煤矿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随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智慧矿山” 的建设将不断深化,煤矿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将不断突破,煤化工产业将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煤炭将不再仅仅是 “燃料”,还将成为生产高端化工产品的 “原料”,为中国的化工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毛乌素沙漠的生态治理也将持续推进。随着国家 双碳 目标的提出,矿区的生态修复将与碳汇林建设相结合,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等措施,增加碳汇能力,为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 目标贡献力量。未来的毛乌素沙漠,将不仅是中国的能源基地,还将成为国家级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感受沙漠与绿洲、能源与生态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

毛乌素沙漠的现代化煤矿,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科技创新和生态治理的典范。从沙下藏金到破壁而生,从科技赋能到沙退绿进,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梦想与奋斗、创新与坚守的故事。在未来的岁月里,毛乌素沙漠的 “黑色黄金” 将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而这片曾经的沙漠,也将在能源与生态的共生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