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钱”到“生钱”的效益增值密码
一直以来,小保当矿业公司积极践行用“赚钱”思维去“花钱”理念,将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引擎,以精细管控为重要抓手,持续探索运输模式,把准投入“增效点”,让每一分投入都成为撬动收益的杠杆,为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全员创新按下增益“快进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花钱生钱”的核心引擎。该队聚焦日常工作的痛点、难点问题,鼓励全员参与创新,以“小投入”为支点,撬动“大效益”杠杆。
之前,井下低压电气设备漏电试验设备数量多、分布散,人工试验需派6名专职电工。同时,总馈与分馈开关间距远,送电不及时易引发顺槽积水、监控掉线,每月因顺槽积水处理、监控恢复等额外支出约2万元。一号煤矿机电运输队技术员王东带领员工,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一种“定时自动漏电试验及复电装置”。该装置可实现每日自动漏电试验,相当于每天“赚回”1800元人工成本,平均每月降低顺槽积水15起,减少监控掉线时长32小时,每月可减少故障处理等支出约2万元,极大提升供电可靠性,做到了以“小投入”产出“大效益”。
从定时自动漏电试验及复电装置到时控信号灯,一系列“五小”创新项目遍地开花。今年,该公司依托“五小”创新、“三小一练”平台,成功解决安全生产难题58项,带来了超过800万元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用创新为“花钱”赋能。
精打细算催生资金“新效益”

成本管控,重在精细。该公司建立起一套严密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从物资领用到设备运行,从人员调配到能耗控制,每一个环节都透着“把每一分钱花出收益”的管理智慧。
在物资领用方面,该公司秉持“记账生利”的理念,建立起详细的《物资消耗跟踪台账》。“哪怕是一颗螺丝钉、一米电缆,花了多少、用在何处,都得像算盈利账那样笔笔分明,让每一分支出都带着生利的盘算。”技术员云层飞说道。在细节里抠效益,把精细化管理做成“生财账本”,正是该队用“赚钱”思维管支出的诀窍。
每月定期召开材料成本管控分析会,划清消耗红线、亮明奖惩规则,从根本上让每笔投入都花在刀刃上。今年以来,公司材料消耗较计划降低2.96%,这笔省下来的钱,稳稳变成了看得见的“额外收益”。
设备运行管理同样精细入微。根据设备运行状况与生产需求,优化设备启停时间,实施避峰填谷用电策略。调整排水时段,主排水泵在用电低谷时段集中排水,单这一项,每月就多赚回15万元。
创新模式跑出效益“加速度”

在矿井生产中,辅助运输曾是个让人头疼的“成本黑洞”,胶轮车半载运行、空车折返的问题屡见不鲜,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成本。该公司用“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赚钱思维重构运输逻辑,创新推出的“拼车运输”模式,让跑在路上的成本,变成了流进账户的收益。
该模式打破以往各区队独立运输的壁垒,通过科学统筹调度,将多个区队的物料整合运输,把各区队的物料需求拼成“满单”,一辆车拉完原本三辆车的活儿。这种“合并订单”的操作,每少跑一趟空车,就相当于多赚一趟的利润。
“过去胶轮车满载升井率不足60%,如今,‘拼车运输’让各区队变身‘拼单高手’,满载率提升至85%,运输效率提升25%,每月至少能完成25趟满载运输,按每趟节省300元油费和设备损耗计算,这就是每月7500元的纯利润啊!”一号煤矿生产二班班长折小帅介绍道。
下一步,该公司将持续把用“赚钱”思维去“花钱”的理念深植于心、践之于行,把效益意识贯穿于每一笔支出的全流程管理,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效益提升的生动篇章,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持续添能蓄势。(屈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