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一生两场战役:为山河、为苍生 ——怀念我的父亲郜文秀

发布时间:2025-05-06编辑:世君

一生两场战役:为山河、为苍生

——怀念我的父亲郜文秀

/郜鹏

mmexport1692865474793_副本.png 

烟花三月,一树树桃花绚烂绽放,柳枝于风中摇曳生姿, 鸟儿在繁花嫩叶间欢唱 … …

十里春风送来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却与最亲爱的父亲永远分别,从此阴阳两隔。2025年4月17日20时10分,在亲人的泪眼与万般不舍中,年近期颐的父亲安然离世,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这个时刻成了烙印在我心底、永远无法触碰的痛。

父亲郜文秀 1941年1月参加革命,1986 年从陕西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光荣退休。父亲一生坎坷曲折,却始终坚定地为党和人民奋斗、奉献。他信念坚定,为人豁达;做医生时救死扶伤,尤其关爱矿工;生活中言传身教,教育我们传承家风,为人低调无私。作为子女,在父亲的教导下,我们踏实做人、勤恳做事,感到无比自豪与幸福。

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

十三岁出头,父亲加入八路军129 师 386 旅16团,当时的师长是刘伯承,陈赓任旅长,团长叫程悦长。

抗日战争时期,爷爷奶奶死于霍乱鼠疫,父亲在乡亲接 济下艰难度日。后来,他逃荒流落到山西,遇见八路军,要 求参军。部队领导考虑到他年龄太小,不想接收,他说他识字会写字,于是被批准当了通信员。

后来,他跟随部队一路转战来到延安。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队伍减员很严重。根据白求恩大夫的建议,部队决定办医疗培训班。父亲由于有文化,参加了短期医训班,从此成了一名卫生兵,开始了自己的军医生涯。

在他戎马一生中,历经了无数次战争考验,参加了驰名 中外的百团大战和延安保卫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 他和战友浴血奋战、冲锋陷阵,数次负伤,靠着英勇顽强的 战斗精神多次立功。

父亲总爱向我们讲述他的革命往事,历经无数战斗,其中两次经历最为难忘。一次是1943年冬,据我方侦察,60余名日军将前往太原,预计不日后途经山西省岗头镇。我军以一个营的兵力在此设伏。此地地势居高临下,战士们潜伏等待了一整夜。次日早晨8点多,敌人进入伏击圈,我军立即枪炮齐鸣。20分钟的激战,枪炮声震耳欲聋,峡谷中一片火海,烟雾弥漫。当战士们冲下去抢夺武器、焚烧汽车时,负隅顽抗的日军挥刀与我军搏斗。双方又展开15分钟的白刃战,最终我军成功缴获全部日军武器,焚毁所有汽车,并生擒5名日军。由于此地距日军据点仅25里,我军迅速组织撤退。期间,被俘日军赖在地上不肯前行,营长当即下令,安排一个班负责抬运俘虏,另一个班掩护并跑步撤离。此次战斗,我军2人牺牲、5人负伤,缴获了大量武器,其中包括92式重机枪两挺、轻机枪四挺。

第二次是1944年初,父亲当时所在的团部奉命从山西调往陕北保卫延安。部队自晋东南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急行军,在山西绵山集结。动员大会上,首长郑重强调:“今夜任务极为艰巨。我们要跋涉150多里,渡过汾河,穿越三条公路和两条铁路,必须在黎明前突破日军封锁线。所有人务必轻装简行,只携带武器,不得有一人掉队!”

夜幕刚刚降临,战士们就出发了。步行约两小时后,部队抵达汾河准备乘船渡河。然而,因团长的马匹受惊拒不上船,渡河进程延误了一个多小时。成功渡河后,热情的乡亲们提着开水,捧着馒头、鸡蛋迎接战士,他们高声呼喊:“同志们喝水!”有的乡亲直接将食物塞进战士们的挎包里。一位老婆婆看到父亲是一个小战士,慈爱地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快吃些东西吧!”还询问他的年龄。不一会儿,父亲的挎包就被塞得满满当当。这样温暖的场景,让许多战士眼眶湿润。

在穿越第二条公路时,路上突然出现闪光灯,部队迅速隐蔽在远离公路的两侧,所幸未被敌人察觉。

后半夜,父亲早已疲惫不堪。班长主动帮他扛起枪,副班长则接过他的手榴弹。

又行进了一段时间,天色渐亮。突然,前方两侧山上日军的碉堡枪炮齐发。班长将枪塞回父亲手中,催促他快跑。一时间,炮弹爆炸声在四处响起,子弹如雨点般擦身而过。父亲只觉额头一热,鲜血顺着脸颊流下,但他咬紧牙关,不顾一切地向前奔去,最终成功突破封锁线。

此时,父亲想起大娘塞在挎包里的食物,伸手一摸才发现,挎包已被炮弹片炸出大洞,鸡蛋早已漏光,只剩一个馒头。

此次突围战斗,全团共有98人未能成功突围,他们有的壮烈牺牲,有的因负伤未能及时救出撤离。父亲所在连队有9人牺牲,其中就包括曾帮他背枪的班长李有来。此后的岁月里,父亲时常怀念他。

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有两次险境让父亲记忆犹新,他曾多次向我们提起。

第一次是劳山阻击战。劳山是延安的门户,团部肩负牵制敌军、保障党中央和毛主席安全撤离的重任。部队成功击退敌人三次进攻后,炊事班送来了饭和水。父亲打好饭、舀好水,刚走出几步,敌军飞机突然发起扫射。他急忙往石岩下跑,喝水时才发现,手中只剩茶缸把手,茶缸已被敌机打掉了。此时,炊事班一人牺牲、三人受伤,父亲跑去救助伤员时敌机投下炸弹,将他刚刚所在的石岩炸飞了。就这样,父亲在这场战役中幸运地躲过两劫。

第二次是宜川战斗。1948年春,在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彭德怀的指挥下,父亲参与了著名的瓦子街战役,这场战役被称为“西北大捷” 。当时,营部负责主攻凤翅山。部队行进途中,一名机枪班长受伤。营长命令:“郜文秀,快上去抢救!”父亲上前为伤员包扎伤口,准备背他转移。但伤员身材高大,父亲尝试两次都未能将其背起。

这时,一名号兵主动上前帮忙(这本不在他的任务范围内),却不幸踩中地雷。瞬间,血肉横飞,号兵的棉衣碎片与棉花如雪花般散落空中,令人痛心不已。这个号兵负伤时曾被父亲救过,二人感情深厚。

战斗中,父亲带领卫生班抢救伤员、掩护战友,却不幸被敌军子弹将左小腿肌肉打飞。这次受伤让他落下终身残疾,不仅行动受限,不能快走、跑步,每逢阴雨天还隐隐疼痛难忍。即便身负重伤,他仍坚持战斗,最终荣获一等救护英雄勋章。

父亲伤愈归队后,又投身解放西安的战役,在这次战斗中父亲再次负伤。部队便安排他到咸阳进行养伤。

救死扶伤的奉献历程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情系百姓、矢志不渝,兼具卓越才干。旧社会出身的他仅读过四年私塾,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八路军和解放军部队担任通讯员、卫生员、军医,于战火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1954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陕西铜川第四煤矿医务所工作,先后担任主治大夫、所长。1959年11月,调任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相继担任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为铜川矿区的医疗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凭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针对当时第四煤矿一家两代或三代同住窑洞,存在“七多”(苍蝇多、蚊子多、虱子多、臭虫多、跳蚤多、老鼠多、害虫多)、“两无”(无厕所、无清洁水),生活卫生条件极差的现状,父亲带头组织大家积极响应毛主席提出的“除四害、讲卫生,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号召。经过一年苦干,彻底改善了全矿卫生面貌。该矿被评为全局“卫生优秀单位”,1958年获评铜川市“卫生先进矿”,1959年荣获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称号。父亲也因此光荣出席全国卫生系统群英会,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并合影留念,还受邀参加人民大会堂宴会。第四煤矿的经验在全国煤炭卫生系统两次被介绍推广。

返回西安后,父亲在文教卫生系统传达了群英会盛况,受到热烈欢迎;回到铜川时,在铜川火车站受到群众热情迎接,并向市区和矿务局卫生系统汇报了为期四天的参会经历。此后,省内外煤矿卫生系统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辽宁阜新、河南焦作、河北开滦、甘肃贺兰山等矿前来观摩学习,留言簿上“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成为高频赞誉。

父亲展现出杰出的工作才干与使命担当。从第四煤矿医务所所长到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副院长、院长,他不仅业务精湛、能力全面,开会讲话基本脱稿,年终总结也亲自撰写。其讲话与文稿逻辑严密、感染力强,深受医院知识分子的敬重与钦佩。父亲在思想格局、工作能力、文字水平等方面的造诣,令晚辈们难以企及。

在矿医院工作期间,他从整顿医风入手,深入调研后开展“假如我是一名患者”“患者之家”等活动,显著改善了医院服务作风。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医护技术大练兵。针对部分人员的畏难情绪,父亲与外科主任带头给自己扎针、下胃管做示范,这一做法得到矿务局领导的重视与认可,全市兄弟单位前来学习取经。父亲向局里提交的医疗设备增补报告获批后,大型X光机、高压氧舱、心电图、B超等设备陆续配备,使医院成为当时渭北地区的一流医疗机构,市、县区及邻县的领导也前来就医,病房时常满员,加床成了常态。

得益于部队的长期培养与战地救护实战锻炼,父亲积累了深厚的医学功底与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之多次参加部队战地医护培训,在战火淬炼中铸就了顽强意志与勤勉品格。在煤矿医疗战线,他带领的卫生所、矿医院蓬勃发展,先后获评铜川市、陕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单位。

情暖桑梓的反哺之举

退休后,父亲想着为父老乡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便与母亲商量,在博爱老家办了一个山村诊所,坚持了13年有余,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深受乡亲们欢迎,家乡方圆几十里的乡亲都上门找他看病。

父亲擅长儿科、内科、针灸理疗。刚开始办诊所时,他 开药都是原价买原价出,打针检查不要钱。山里人厚道朴实, 心里过意不去,就时常拿些南瓜、鸡蛋、小米、芝麻等自己 平时不舍得吃的土特产送给父亲。父亲见乡亲们这样掏心窝 子对自己,心里也实在过意不去,只好开始象征性收钱,打 肌肉针 2 分钱,输液 5 分钱,有的老乡当时真没钱,父亲就直接免掉。记得那些年我们兄弟姊妹们没少吃爸妈从老家带回来的大南瓜。老家大南屋和东屋窗户外也经常放满了大南瓜,那是村里人对我父母最原始、最真诚的感谢方式。

父亲心系桑梓、情暖乡亲的义举,一传十、十传百,引 起当地媒体关注,河南《焦作日报》整版报道过父亲为乡亲们免费甚至垫钱看病的故事。父亲回乡这么多年,村里修路、翻修小学校舍、盖蓄水池等,他先后捐出2万余元。

父亲在家乡办诊所期间,还十分关心文化传承和族谱补 救的事。他和郜姓家族的有识之士一起推敲商榷,先后勘定 了续家谱的 56 个字,让郜氏家谱续字后还可供后代子孙沿 1400 年。

坚韧包容的气度胸襟

父亲的晚年,我常与他促膝长谈。问及此生最欣慰之事,他说五个儿女在成长关键期虽逢文革动荡,自己因受冲击无法尽到教育之责,但欣慰于孩子们不仅没有误入歧途,反而各自成才成家。谈及最令他痛彻心扉的,是人性扭曲的文革时期:被污名化、遭凌辱,甚至数度濒临绝境。

父亲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那些日子真是度日如年。全家老小是我活下去的信念。"1967年医院先后有五人自杀,有人服毒,有人悬梁。他日夜思虑去留,二十余日彻夜难眠,甚至备好了安眠药。但想到"畏罪自杀"的罪名会坐实莫须有的指控,想到自己带着二等乙级革命伤残证——那是战场负伤的证明,他仍存一丝希冀:若能面见周总理,或许还有昭雪之日。最终,父亲下定决心忍辱负重地活着。

此后,他经历了300余次批斗。从医院护工到"反革命"囚徒:被勒令承担三人工作量,打扫病房、清理厕所、运送遗体;被殴打得左臂缝上"走资派郜文秀"的白布条,暗记稍有改动便遭两周拘押;每天下班一出院门便遭红小兵围攻,唾骂声与碎石头往身上砸。为躲避迫害,全家连夜迁至十里铺西村的窑洞,一住就是十几年。

父亲的回忆录中曾记录这样一段亲身经历:1961年,我年仅9个月大的二儿子患上肠炎。大夫开具的处方是5%葡萄糖,护士马某却误取为50%葡萄糖,导致孩子中毒夭折。院党委会经研究认定这是一起严重的医疗事故,决定开除马某公职。当时我提出异议,认为如此处理会毁掉这个从农村考入卫校、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的前程,便将处分改为在科室会议上作检讨、汲取教训。事后,马某和她的丈夫在院办公室跪地感激:“您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是最讲党性的好领导。”

然而在“文革”时期,这对夫妻却反目,竟恶语相向:“你儿子拉肚子有什么大不了,非要利用院长职权安排输液,输死了活该。”随后,马某带领造反派到我劳动的病房寻衅,以天窗玻璃未擦净为由,强迫我登上5米高的梯子擦拭。过程中我不慎滑倒摔下,导致鼻出血、两颗门牙脱落并造成脑震荡,至今仍留有头疼头昏的后遗症。

“文革”浩劫结束后,父亲得以平反昭雪、官复原职。那些曾在特殊时期批斗过父亲的人,再见到他时都面露愧色、局促不安。父亲却总是语气平和地说:“那些事都是时代造成的,咱们往后多相互理解、团结一心,往前看就好。”矿医院的许多同事都曾感慨地对我说:“你父亲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这份胸襟和气度,实在不是常人能有的。 

真水无香的赤子情怀

父亲人品高洁、胸怀宽广无私,其高尚品格深深感染着我们,令我们由衷钦佩。

父亲曾回忆,在瓦子街战役中负伤后,他又带伤投身解放西安的战斗。后因伤情恶化,在咸阳疗伤康复。当时部队允许留守伤员请假回原籍14天,父亲便返回家乡。此后部队转战新疆,因当时新疆交通极为不便,既无铁路通达,汽车也极为稀少,父亲与部队就此失去联系,无奈脱离队伍。博爱县政府了解情况后,积极与父亲原所在部队沟通协调,部队指示地方妥善安置。

在国家评定老干部待遇时,工作人员仅粗略翻阅档案,便以“脱离部队超过三个月”为由,否决了父亲的老干部资格。他们未深入调查当年老军人脱离部队的真实缘由,仅凭主观判断做出决定,而这一搁置,便是数十年。

我们听闻此事,都为父亲深感不平,但他却豁达以待。他常说:“我的许多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了,他们得到了什么?我能拥有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已经比他们幸运太多。”

后来,铜川市军人事务局与市政协领导经深入调查,了解事情全貌后,专程为父亲送来《抗战英雄》牌匾。接过牌匾时,父亲激动不已:“共产党好!党还记挂着我这个自幼失去双亲、一心跟党走的穷苦孩子!感谢组织!感谢党!”

一寸山河一寸血,浴血征战浴火生。让父亲感动不已的社会和民间温馨暖流,在他晚年不期而来:特别是2025年3月1日,陕西抗战老兵营、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和铜川市慈善天使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来到家中,为父亲98岁寿辰送来了浓浓的关怀和情谊,他们情系抗战老兵关怀事业,弘扬英勇抗战精神,他们多方奔走,为父亲在内的抗战老兵群体送关爱送温暖,生日慰问和真情关怀的这一义举善行,从2015年开始已经坚持了10年余年,每年父亲的生日前夕、8月15日抗战胜利纪念日,陕西抗战老兵营和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都会专程委托铜川慈善天使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工作人员到家中慰问父亲,送来慰问金和慰问品,与父亲促膝交流,回忆曾经的难忘岁月和革命历程。他们的拳拳之心、涓涓暖流让父亲深感欣慰。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社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他叮嘱我们一定要谨记在心,感谢和回馈这些关爱抗战老兵民间的爱心与暖流。2005年,铜川市人武部领导专程登门,为父亲颁发中央军委授予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父亲颤抖着双手轻轻抚摸勋章,泪水夺眶而出,许久沉默不语。我知道,那一刻他一定在怀念那些曾与他并肩浴血奋战的战友。

2011年5月,铜川矿务局为筹建铜煤文化展馆,在报纸上征集历史文物。父亲得知后表示:“我是铜川矿务局发展的亲历者,理应为培养我的‘娘家’贡献力量。”他毅然捐出1951年参加全国群英会时获赠的珍贵藏书《毛泽东选集》——这套书在“文革”期间曾被抄走,平反后才归还,父亲一直视若珍宝。此外,他还主动提供二十多张60至80年代矿医院、矿务局的珍贵黑白照片。面对组织给予的奖励,父亲婉言谢绝。这份无私奉献,正是他对党和祖国最赤诚的告白。

身化星辰悬九野,心遗松柏立千春。父亲虽未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却馈赠了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他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品格,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关爱子女、言传身教的风范,将永远滋养着我们子子孙孙,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柳垂千条寄哀思,天洒细雨诉离情。遵照父亲的遗愿,我们护送他回到魂牵梦绕的博爱老家。村里的父老乡亲、邻里故交纷纷赶来,为这位戎马一生、魂归故里的老战士、老革命、老英雄送行。

亲爱的父亲,乡亲们的这份深情厚谊,您一定感受得到,也一定会倍感欣慰。

从此漫步重霄九,再见音容梦几更。亲爱的父亲,我们知道,您心中最关心、最放心不下95岁高龄的相濡以沫的老母亲,我们几个一定会悉心照顾好母亲,请您放心吧!

2025年4月17日20时10分,这个时刻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

亲爱的父亲,您的恩情,我们子子孙孙永世不忘;您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必将代代传承……

微信图片_20250106135126.jpg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