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白水“豆腐第一村”
文/韩保柱
从东风路向东,过仓颉像,行至丁字路口左拐,一路向北行走大约一公里的路程,就到了被誉为白水县“豆腐第一村”的尧头村。此村紧邻县城东环路,三面环沟,一面接源,恰似与大地血脉相连。
穿过迎宾牌楼,漫步在坦荡如砥的水泥路上,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满充满无限生机。耳畔,鸟鸣婉转啼唱;鼻尖,花香萦绕、沁人心脾,那是春天馈赠的芬芳;目光所及,道路两旁嫩芽新绿拔节生长,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迎着和煦的阳光,乡镇道路宽敞而干净。道路两旁,豆腐文化主题元素如灵动的音符,贯穿始终。青砖灰瓦白墙,透着古朴典雅;鲜艳的大红铁门,为豆腐人家增添了一抹热烈的色彩。10多户农家乐,以特色豆腐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引得顾客纷至沓来,门庭若市。
春风轻佛下的豆腐博览馆,宛如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以壁画、彩绘为语言,向游客娓娓道来大豆从种植到蜕变为豆腐的奇妙历程。在这里,不仅能探寻“豆腐第一村”的前世今生,更能触摸豆腐文化的历史渊源,每一幅画面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令人沉醉其中。
走在全长150米、宽2.5米,桥面与地面垂直落差约80米的“连心桥”上,整个人仿佛悬空而立,周围的风光一览无遗,尽收眼底,脚下是小溪流水,头顶是湛蓝的天空,迎面清新的微风,沁人心脾。
“美在白水”乡愁馆陈列着上百件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藏品,分乡魂、乡音、乡土、乡味、乡情和体验区六部分,在这里,“四圣”文化、白水乡音方言、本土戏曲及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光彩,每一件藏品都凝结了一代代白水人的家国情怀和乡愁故事。
漫步小东湖,湖岸垂柳依依,松柏苍翠,石径通幽,白水四圣之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伦造纸的浮雕像塑于沿岸,各色野花随意点缀,既古朴又清幽。波光粼粼的湖面、泛舟湖面的游客、儿童乐园孩子们的欢乐嬉戏,动与静的和谐组合,让暂离城市喧嚣的人们,心情愉悦地尽情享受轻风拂面和自然风光带来的惬意。
静下心、闭上眼,尽情吸吮着空气里弥漫着的花香和豆花的浓郁,让花香与豆香滋润心田。沐浴在春和景明的春风里,眼眸里总藏不住愉悦、欣喜,即使在品尝油糕时不小心被外酥里嫩、香甜的油糕烫了嘴,被豆腐脑或者豆花泡的酸辣呛的上了头,于唏唏溜溜、哈提声中继续大口朵颐,于尴尬中温婉一笑,转身优雅自若,步履从容,再欣赏远山如黛、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此时的豆腐村,是属于每一个热爱上生活、追求美好的人的家园。儿童乐园里孩子们快乐的嬉戏笑声、体验骑马乐趣无拘无束的欢笑声、自乐班豪迈激昂的秦腔吼唱声,都在春天里尽情释放。
曾几何时, “隔沟望得见,进城跑半天。贫瘠伴荒凉,百姓思搬迁。泥泞路弯弯,禽兔尽情欢……”,这是尧头村昔日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尧头村在白水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雷牙乡政府的引领下,围绕豆腐块作文章,化“腐”为“福”,向着打造三秦福地、中国福镇的目标奋进。
我徜徉在小东湖,好似行走在充满生机的画卷里。此时的豆腐村,俨然已成为一幅五彩的油画,在我面前徐徐展开,那动人的自然景致、豆腐的清香,令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