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悟
文/陈敏锋
一
育子与耕植之理
人之一生,所求者何?或功名利禄,或荣华富贵,然究其根本,不过家庭和睦,子女有成,衣食无忧也。然观今之世,有田耕而不熟者,徒费心力,不若其荒;有儿养而不肖者,空劳心神,不若其无。此理虽浅,而寓意深远,足以令人深思。
田者,民生之本也。耕植之务,当勤且智。若播籽而不知时节,灌溉而不得其法,施肥而失其度,虽终日劳作于田间,终不得丰收之果。熟之无望,反不如任其荒芜,尚可免徒劳之苦。何也?此曰: 以其费力而无所得,不如守拙以待时也。
儿者,家族之望也。教养之责,当严且慈。若宠之过度,教之无方,纵其性而不束其行,任其欲而不规其心,虽倾尽全力以养之,终不能成贤孝之才。不肖之极,反不如未曾有子,尚可免晚景之悲。何也?此曰: 以其养而无益,反受其累也。
吾尝见有富家之子,骄奢淫逸,败尽家业;亦见有贫户之儿,勤奋好学,光宗耀祖。是故,子女之贤不肖,不在贫富,而在教育。为父母者,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正道引之,以仁德化之。使其明礼义,知廉耻,怀感恩,有担当。如此,则子女必能成才,家族必能兴旺。
又思及自身,早为人父母,当以育贤为务,以慈爱为怀,成就子女美好之未来。种田不熟,荒则荒矣,尚有重来之机;养儿不肖,悔则悔矣,难有补救之法。是以,吾辈当慎之又慎,于田耕之事,精心竭力;于子女之教,用心良苦。方能不负此生,无悔于世!
二
论哲学之道
夫哲学者,乃探寻宇宙人生之真谛,穷究万物运行之理也。其道广袤无垠,跨越时空,纵贯古今,连四海。
观乎华夏大地,先哲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言道出道之玄奥,难以言表。道者,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支配着世间万物之兴衰。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修身自省之重要,以达仁德之境。其倡导的仁爱、礼义,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基石。庄子逍遥游,以鲲鹏之喻,展现对自由与超越的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此等境界,令人神往。
西方世界,苏格拉底高呼:“认识你自己。”开启了古希腊哲学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柏拉图构建理想国,追求正义与美好的社会秩序。亚里士多德则博学多才,对逻辑、伦理、政治等诸多领域皆有精辟论述。
印度之哲学,释迦牟尼佛洞察世间诸苦,提出“四谛”“八正道”,以求解脱众生之烦恼。“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乃佛教之核心教义,引导人们超脱生死轮回,达至心灵之宁静。
环顾世界哲学之林,虽流派纷呈,观点各异,然皆有相通之处。皆在追问生命之意义,探寻存在之价值,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
人生于世,如沧海一粟,飘忽不定。当以哲学为灯,照亮前行之路。在功名利禄面前,能想起孟子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守内心之正道;遭遇挫折困境时,可品味塞涅卡之“真正的伟大,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鼓起勇气,勇往直前;面对纷繁复杂之世界,应铭记康德之“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敬畏自然,坚守道德。
哲学之道,非一时之功,乃终身之修。需博览群书,融汇古今中外之智慧;需静心思考,洞察世事之本质;需躬身实践,将哲学之理融入日常生活。如此,方能在这纷繁复杂之世界中,保持清醒之头脑,拥有坚定之信念,领悟人生之真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