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地学、煤炭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CCAJ 数字化优秀期刊

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

陕西省科技期刊精品期刊

渭南风情小记

发布时间:2025-03-27编辑:世君

渭南风情小记

/任郭英

 微信图片_20250327152522.png

      陕西省按行政区划有十个市区,渭南算一个。渭南地区分布在陕西关中平原的东部,人口约五百多万人,是典型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区,工业化程度近几年有了大幅提升。

渭南,最早称为下邽后改为渭南县,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有两个渭南的称呼,一个是渭南县,一个是渭南地区,因为地区行署放在了渭南县,所以渭南就有了双重含义。后来为了区别,再加上撤县改市的呼声较高,所以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渭南地区就改为渭南市,渭南县改为临渭区,两个行政机构都设在临渭区的地域内。

渭南地区过去有十一个县,后来也是因为机构改制的原因,最后演变成现在的七县两市两区,它们分别是蒲城县、富平县、澄城县、大荔县、合阳县、白水县、潼关县、韩城市、华阴市、华州区和临渭区。

老实说,我这篇文字,不是介绍渭南这十一个县区的详细情况,更没有比较确切的数据和指标,也没有引经据典介绍它们的历史,只是在很小范围内,简要勾勒一下,谈一下我自己对这十一个县区的大致印象而已。如果有需要详细了解它们的人口、面积、资源等详细情况的,可以在百度上搜索渭南两个字查询一下,会有一个更为全面的答案。

    过去陕西流传一个顺口溜: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金周至,银户县杀人放火长安县二球出在澄城县土匪出在两华县孟原的风,赤水的葱武功县的烧鸡公。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当然,这些都是八、九十年前的顺口溜了,甚至还要往前算,至少在解放前是这样流传的,但现在早已今非昔比了。

所谓刁蒲城”原意是指蒲城地势不平,地形长吊的意思。“野渭南”是指渭南地广,多塬,山上坡下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故称“野”。“不讲理”的大荔县应是因为该县路况复杂当地人都不说公里,只说里,故称不讲里“澄城二哥”的说法源于澄城老哥,因为澄城人忠厚、老实澄县人的忠厚老实被戏谑为“二”。至于土匪出在两华县,是因为这里有华山,山势险要,解放前经常有土匪出没,所以才有了这一说。到现在为止,这些说法基本都不准确,属于典型的以偏概全。全国都解放75年了,这些过时的顺口溜,人们早已经不再提了,只是一些老年人茶余饭后偶尔会提到只字片语。

我的母亲是白水人,她就出生在白水县大阳乡庄子村。前几年疫情之前,我母亲75周岁时,我还带着母亲回过一次庄子村。母亲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家里贫穷,外婆生了三个女子,母亲排行老二,外婆家养不起她,就把她送给了亲戚家,可母亲比较倔强,硬是跑回了家,来回折腾了几次,外爷看她性子硬就把她留下来了。这些情况,都是我长大以后,在一次聊天时母亲谈到的。从那以后,我对白水县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听父辈们说,白水县过去在历史上曾有几大宝:眼镜、菜刀、杜康酒、豆腐、苹果等。眼镜是石头镜,制作精良,据说戴上以后能养眼,眼睛会特别舒服。这一点我信。我考上大学去学校报到前,母亲就陪我在县城一家眼镜店配了一副白水眼镜,标准的石头近视眼镜。镜片遇强光还可以变色,戴上以后眼睛很舒服。我也是戴了很多年,直到一次不小心打碎了,才换了别的眼镜。

菜刀只是听说,没有真实的感受过,但是过去家里的菜刀也几乎都是白水菜刀,商店里卖的也都是白水菜刀,虽然样式有些老了,但质量很好,刀口锋利不卷刃,很有市场。杜康酒倒是经常听人说,前些年年龄小不喝白酒,也不知道白水杜康酒到底咋样,但是听大人们说杜康酒酿造历史久,味道好,看大人们喝的白酒也大都是杜康。再到后来,听说河南某地也出了一款杜康酒,并且和白水杜康酒厂就杜康品牌打官司,官司最后结果不得而知,一来那时我对此毫不关心,二来也不喝酒,所以就没太在意。这几年随着年龄大了,也喝了多年白酒了,对杜康酒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水县城的郊区建有杜康酒厂,我之前没去过,只是那年我带母亲回老家时路过厂区门口,虽然是一晃而过,但从里面散发出来的白酒的芳香,就一直回荡在我的鼻腔周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微信图片_20250327152533_副本.png


白水的苹果,可以说是白水县人民的骄傲和品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白水苹果尤其是红富士品种的出现,白水苹果在全国乃至于世界上非常有名,每到苹果成熟之际,引得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前来采购洽谈,印象中白水县还举办过一次世界苹果节,当时盛况空前,参加苹果节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果商和外商很多,为白水县带来了辉煌。可是好景不长,有些不法商人利用白水苹果的良好声誉,以次充好,以小充大,给苹果箱子里面上层放苹果下层放砖块,结果导致白水苹果声誉一落千丈,从此以后一蹶不振,虽然当地政府和果农们对这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谴责,但造成的影响已经无法弥补了,这些都成了白水苹果的教训和创伤。

九十年代初期白水苹果很受欢迎,市场上供不应求,卖价很高。记得在市面上很难买到品质好的苹果,于是我托朋友去果园选购。当时苹果分很多规格,95规格的最大,价格也最高。我当时就买了一箱95的苹果送朋友,一箱只装了十几个不到二十个,就要了四十多元,几乎是我半个月的工资。当时在我工作的矿区周围,几乎全是果园,果农们都靠种植苹果发家致富了,有些果农当时早已是十几万元户了,很有钱。当时煤炭形势不好,矿区职工工资每个月都拖欠,发不出来。职工为了养家糊口,有些职工就利用下班时间给这些果农们打工摘苹果干一点活,挣点钱弥补工资的不足。当时我在蒲白矿务局宣传部工作,曾经实地做过一些调研,了解了一些实际情况,当时内心还是很震惊的。后来我把了解到的情况写成了调研报告,递交给当时的渭南市委宣传部,最后还获了奖,并在会上作了交流。这段故事,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

白水还有一处地方,就是仓颉庙。传说中国的汉字,就是由仓颉发明并流传下来的。当时仓颉是轩辕黄帝史官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从此以后名传天下,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成为中国文字的创造者。后代人为了纪念仓颉,修建了仓颉庙,坐落在白水史官乡。院内古柏由于年代久远,虬枝高耸,各具形态,苍劲古朴,清静厚重。仓颉庙中悬挂于佑任题写的“文化之祖”四字大匾于佑任在1933年看到庙内的碑拓,惊喜异常,感叹仓颉造字之功,留下了“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的诗句仓颉庙我去过多次,当地政府对仓颉庙保护得很好,但是因为位置太偏僻,以至于来此游览的人并不多。

白水的东南方向,就是澄城县,过去也叫澄县。从蒲城境内一直往东,大概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就到了澄县。澄县也属于农业大县,主要生产小麦和玉米等,这几年周边还种起了樱桃,一到成熟期,樱桃园里果实累累,吸引周边众多的人来此摘樱桃,现摘现卖。澄县的苹果也不错,山沟多,温差大,使得澄县的苹果也很甜。虽然比不上白水苹果的汁水多,但甜度还是不错的。印象中,澄县的烟草种植挺多,也有名气,后来本地的烟厂和徐州卷烟厂合作后,生产了一种香烟叫红杉树,味道还不错。记得小时候,父辈们常抽的一些香烟,就是澄县卷烟厂生产的,现在都叫不上名字了。后来他们还出了“钟楼”牌香烟,香气淡雅,烟味纯正,烟支较长,受到许多年轻人和女士们的青睐。

澄县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它和蒲城、韩城一样,都是产煤大县,分别有澄合、蒲白和韩城矿务局设在该县。煤炭成了这几个县最主要的工业了。记得前多年,陕煤集团开会老爱在澄合矿务局开,主要还是考虑到澄合局地处澄县县城内,条件优越,位置适中,西有铜川、蒲白,往北有韩城、黄陵等,往南则靠近陕化、渭化,基本上处于关中中心位置了。

微信图片_20250327152626.png


澄县的特色小吃里面,就数澄县水盆最为有名了。现在西安满大街开的都是澄县水盆羊肉,据说有200来家,能做水盆羊肉的,除了澄县,渭北还有蒲城、大力、合阳、三原4个县都有各自特色的水盆羊肉,但把水盆羊肉广告做得最好的、在市场上推广得最好的,也就是澄县水盆了。澄县水盆有特色,除了水盆之外,他们还开发了羊肉墩子,客人多时,再点个墩子,一下子吃好喝好,也反映出了澄县人实诚、好客的性格特点。

澄县往北,就是合阳县。对合阳的印象来自于一碗普通的踅面踅面澄县人爱吃,合阳人爱吃,合阳澄县之外的人也爱吃。原因是味道好,够滋味。其实要说起踅面它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了。做起来一点也不难,把面粉烙成薄饼七八成熟的时候出锅,冷却后用刀切成面条,用开水稍微煮一下捞出,放入各种配菜和调料,记得有一道最重要的工序就是放入大油,就是人们常说的猪油和红辣椒面,用热油一泼,顿时香味四溢,香味扑鼻,用筷子迅速搅开,吃一口,让你回味无绝,能忘人间忧愁。九十年代初,我在合阳县城边待过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没少吃合阳踅面不过我不太吃大油,所以每当吃踅面时,我都要给食堂师傅说不要给我放大油,这样一来香味减了一半,好在我也不在乎味道,吃饱肚子即可。后来合阳人对踅面进行了改良,去掉了大油,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要求。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踅面的速食包装,一般人买回家轻松上手就可以搞定。

对合阳的另一个印象是合阳人的朴实无华。合阳地处渭北高原,由于地势较高,冬季较为寒冷,过去交通不很发达,山路险峻,记得有一处弯道较为险峻,称为金水沟。到了冬季,大雪过后路上结冰,风大路滑,非常难走,有时候公交汽车还要停运。冰雪消融后,才可放行。乘坐公交车经过,其险峻之处令人惊心动魄,老实捏一把冷汗。后来通高速公路修起了大桥,才解决了去合阳的交通问题。合阳县城不大,前多年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依靠农业,是有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工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大的工业基础和规模。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合阳县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好。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整齐,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这几年开发了很多的旅游景点,处女泉、黄河湿地、洽川风景区等,再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唯美景象,风光秀美,如诗如画,吸引了省内外众多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微信图片_20250327153220.png


从合阳县往北就到了韩城市。韩城市地处盆地,周围地势较高,韩城地势相对低一些,气候冬暖夏凉,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往北与山西一桥相隔,这就是有名的黄河龙门钢铁大桥,一端在陕西,一端在山西,过去这里曾流传着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的美丽传说韩城人杰地灵,历史源远流长,有“小北京”之称。这个称呼的来源,有其历史原因。韩城市过去的房屋结构,大多是四合小院,很像北京的四合院结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每户院子的大门门楣上,都有瓷砖砌成的匾额,写着各种治家处事的名言警句,院内照壁、大厅、屋檐、墙壁等处都有各色各样的砖雕,雕梁画栋,艺术氛围浓厚,体现着当地人的生活理念和文化气息。

说韩城市人杰地灵,主要是韩城历史上出过三个响当当的大人物,这三个大人物是韩城市人杰的最有力的证明和代表人物,他们就是史学家司马迁、宰相王杰和文学家杜鹏程。司马迁不畏权势,忍辱负重写出了史家千古绝唱之作《史记》,流传至今,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在韩城市南边山上的司马迁祠,至今还屹立在黄河之滨,遥对着韩城市,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王杰是清朝时期陕西的第一位状元,传说王杰中状元后,山东学士很不服气,认为选拨不公,便出对联考王杰,上联是:“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立即对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山东举子由此态度一变,对他十分尊敬此事充分证明了王杰的文才确有过人之处。王杰中状元后,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王杰任宰相期间,看不惯和珅的贪污腐败,多次与和珅斗争,曾经遭和珅诬陷,但最终经乾隆派人实地查访后,证明了王杰的清白,一时传为美谈。在反对和珅的斗争中王杰起了重要作用。

杜鹏程是韩城郊区苏村人,战争年代,在彭德怀的支持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写出了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保卫延安》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这部著作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怀同志感人的形象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描绘出一幅真实、壮丽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保卫延安之后,杜鹏程随后又创作了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历史的脚步声》等多部文学作品。记得上小学时,在课本里还学过他的一篇短篇小说《夜走灵官峡》

他们三个人是韩城人杰地灵的代表而已,其实代表韩城历史文化的还有很多,比如在此处发现的魏长城遗址、韩城文庙及九龙壁、黄河龙门钢铁大桥、党家村遗址等等,每一处都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除了这些人文景观,韩城的物产也很丰富,羊肉饸饹、汤馄饨、花椒等,尤其是大红袍花椒比较有名,产量大,被广泛用来做调料,烹调饭菜时,撒一些碾碎的大红袍花椒面,菜味会增加一些麻辣的口感,显得更加香美。当地农村里的巧妇,会用花椒叶和面摊成薄薄的煎饼,再炒上几盘素菜:清炒土豆丝、炒鸡蛋、花椒芽炒粉条、豆腐伴香椿等,用煎饼卷起来,清脆爽口,味道超级棒,简直就是舌尖上的美味。在党家村的一家农家乐里,我吃到了正宗的韩城花椒叶煎饼。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这座有名的村落。党家村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底蕴厚,被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有一位外国友人来此考察后,得出一个结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这句话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至少说明了韩城党家村民居文化建筑风格的鲜明特点。

微信图片_20250327153408.png


从韩城党家村回来经合阳过澄县,去临渭区的半路上,我们要经过大荔县。大荔县地势比较平坦,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几乎全是平原,是种植麦子等农作物的天然良田,所以,大荔的农场较多,是陕西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到大荔去的不多,每次去渭南都是途径大荔,一闪而过,所以对大荔没有更深的了解。唯一的信息就是大荔的带把肘子很有名,做工精良,味道独特,堪称美食,每年过春节的时候,我都会买上几只。家里人都非常喜欢吃。另外一个就是大荔农场生产一种药材叫沙苑子,可以补血补气,年轻时一阵我曾有过贫血,父亲就买了很多沙苑子冲剂,装在一种特制的咖色的塑料材质的筒子里,用开水冲一下,喝起来有种淡淡的甜味。我喝过一段时间,治疗效果非常好。可惜,若干年以后,我再要买,却买不到了,听人说农场早已经不生产了。

这就是我对大荔最初留下的印象,没想到是通过大荔的两个物产所了解到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仅仅是这个,我曾有一次是到华县一个镇子去拉东西,去的时候是开了一辆工具车,途径大荔。我们没有走大路,而是选择了走小路。司机师傅熟悉那一段路,他拉着我们从大荔的农场穿梭而过。那次是我真正领略了大荔农场沃野千里的景象。那个时候正值收麦之前的五月底,天气晴朗,阳光正好,我们一路走来,兴高采烈。阵阵热风吹来,夹带着泥土的清香和成熟的麦香,田野里麦浪滚滚,此起彼伏,车辆彷佛一叶扁舟,行驶在茫茫的黄色海洋里。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个场景,也是我对大荔最美好的回忆。

从大荔往南就可以到达华县,也就是现在的华州区。对华县不是很熟,前多年听说赤水的蔬菜很有名,那里有一大片蔬菜种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基本上供应渭南市和周边各县区,每天早晨都有大量的车去到那里批发蔬菜。赤水就是华县的一个镇子。华县的另外一个镇子叫瓜坡,跟瓜没有关系,倒是跟大蒜有关系。这里的大蒜质量很好,个头也大,当地种植量很大,是瓜坡一大特色。另外这里生长一种水果叫杏桃,是杏子与桃子嫁接后的产品,个头大,既像杏又像桃,味道酸甜可口,非常好吃,一种很好的水果,可惜平时只能在当地可以买得到,外地是见不到的。

瓜坡镇上有一家企业,过去叫陕西省化肥厂,主要生产化肥尿素和二胺,后来经过改制后加入陕煤集团,成为陕化集团,旧貌换新颜,企业呈现出了新活力,为当地乃至陕西农用化肥和化工新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从陕化集团往东,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华县县城。因为这里是通往华山旅游区的必经之道,所以旅游车辆较多,全国各地来此观光旅游攀登华山的人特别多。华州区城区这几年经过了规划重建,街道整齐宽敞干净,非常漂亮。前几年一个冬天我去过一次,就住在华州区政府对面的酒店里。早晨起来散步,空气特别清新。城区街道两旁都有供人锻炼的公园,设施一应齐全,让人感到很舒心。作为一座靠近华山旅游区的县级市区,城市面貌和形象就是最好的广告推介名片,当地领导能有这样的意识,非常值得点赞。

微信图片_20250327153530.png

从华县再往东就是华阴市了,华阴市最好的名片就是华山。对于华山,我久已向往之,年轻时没能如愿,一直未能有机会攀登华山。年龄大了,更是没机会再去攀登了。一来腿脚不灵便了,一上台阶,关节就酸软无力,二来有恐高症,一登山心就发慌,血压也高,所以就放弃了。看来这辈子,攀登华山只能算是一个奢望了。但这不影响我对华山的崇敬之情,华山以它的险峻傲视群山,不愧为中华第一险山。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华山论剑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另外,华阴老腔这几年也比较火,七八个人,手拿家伙,高腔低转,字正腔圆,慷慨激昂,豪气冲天,一首华阴老腔经歌手谭维维在央视舞台上倾情演绎之后,一下子火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人们一下子就认识了华阴这个地方。

沿着连霍高速一直往东,就可以到达陕西的东门户潼关。过去去潼关,多半是去河南和山西时路过。一过潼关,就到了河南地界,往东可以到达洛阳、开封和郑州,再到山东境内,过日照市可到江苏的连云港,一直到海边。往北可到山西境内,过山西经河北到达北京。可以说是陕西的重要关口和门户,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过去这里建有很多的金矿,是重要的黄金生产地区。

潼关县城我没有实地去过,但是这里特色小吃还是特别有名,最有名的就是潼关肉夹馍,享誉省内外。现在西安市有很多的小吃店就卖潼关肉夹馍和凉皮,味道鲜美。尤其是那个肉夹馍很有特色,外表焦黄,里面酥脆软糯,呈丝絮状,夹上熬制熟的肉,再浇上一点汤汁,一口下去,香味塞满口腔,回味无穷,配上调制好的凉皮,吃起来很带劲,是陕西一道很有特色的美食。

从潼关往西,再沿着连霍高速往回走,过华县就可以到达渭南临渭区。临渭区过去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渭北各县市去西安的必经之地,陇海线等重要铁路干线从这里穿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又加上渭南市政府设在这里,城市建设规划得比较全面,居住人口也较多。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往北可以去到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这几年,随着陕西高速公路的发展,榆蓝高速和京昆高速西禹段的相继建成和通车运营,途径临渭区的车辆大幅减少,城市的交通压力也逐渐缩小了。

临渭区最有代表的地方就是沋河水库,这里水域宽阔,水质很好,除了供给城区人们的生活用水之外,也供给城区渭化集团的工业生产用水。沋河岸边,柳树成荫,植被良好,风景优美,是人们散步旅游的好去处。临渭区地势南北高,城区位置低,北有渭河流过,每到雨季和汛期,防洪任务十分艰巨。南边塬上最早建有渭南师专,后来高校改革和渭南教育学院重组以后搬迁到城区高新区,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一座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的现代化的综合性省级高等学府跃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为渭南市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我对临渭区的感情很深,源于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的时间,这里的亲戚朋友很多。小时候,每到放暑假了,我会经常来这里度过二十来天快乐的暑期,所以对这里非常熟悉,也特别亲切。后来在这里上学,待了三年的时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临渭区的南七饸饹很有名,有凉拌饸饹,也有热汤饸饹。胃口好点的人可以吃凉拌的,一到夏天,吃一碗凉拌饸饹,香辣爽口,特别解暑。胃口不好的人,可以吃热汤饸饹,暖胃养人。还有渭南的牛舌头烧饼,个大脆黄,即便不夹菜单吃味道也很好。

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在这里居住的人很杂,南来北往的人较多,有很多外省的人在此生活,生活理念相对于其他周边县市,比较开放,所以来这里做生意的人很多,也成就了这里的发展,商品琳琅满目多样化,城市建设很快。这几年发展速度有所缓慢,但是曾经的辉煌仍然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从临渭区往西北走,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富平县。富平县也是农业大县,过去盐碱地较多,经过多年的改造,现在富平县除了种植农业作物之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富平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家乡,这里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也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这几年,富平县发展很快,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城市面貌呈现出新气象,让人刮目相看。

印象深刻的是,富平县是渭南市唯一一个市民出行乘坐公交可以免费的县城,城区道路宽阔整齐,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县城郊区建有中华郡风景区,这里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郡内多个园区,如虎园、神农百草园等,每个园区都独具特色,让在游览的过程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中华郡内还有美食街和各种游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一到周末,吸引周边众多的人来此旅游,就连西安市内的很多人也经常来到这里游玩。尤其是石川河经过整修以后,水面上波光粼粼,绿树成荫,景色优美。在这里漫步休闲,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富平县还有一个好去处,值得称道,那就是富平陶艺村这里被誉为“陶艺天下第一村”,拥有国内首家以现代陶艺为主题的陶艺博物馆——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群。在这里,游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展品,感受陶艺的独特魅力。此外,陶艺村还提供了丰富的陶艺体验活动,让游人可以亲手制作陶艺作品,体验陶艺创作的乐趣。

小时候,特别爱吃富平的柿饼,个大,霜白软糯,蜜甜,肉多,营养成分高过去一直是作为贡品,尤其是双合柿饼富平有名的特产,不仅口感好,而且香甜爽口特别意思的是,合柿饼全都是成双成对地紧紧粘合在一起,酷似一对热恋的情人。富平柿饼,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平日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一道特色礼品了。每年春节回家,我都要托人买上一些带回家,老人小孩都爱吃。

富平的东面,就是蒲城县。蒲城县是我的家乡,我把它放在最后一个部分来写,也就是这个意思。从小到大,一直就生活在这里,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它的所有内容都装在我的脑海里。如果要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呀!考虑良久,觉得不宜说太多,还是简明扼要好一点,就只说说它的重点,不作过深的展开了。

蒲城过去叫奉先,因为蒲城北边有座大山,地形奇特,连绵不绝,像一座卧龙睡在那里,颇为吉祥,是风水宝地。所以,从唐代以来,历代皇帝都把陵墓修建在那里,依山而建,自西而东有桥陵、景陵、光陵、泰陵和地处平原的惠陵,合称“唐五陵”。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墓,下面就建有唐朝宦官高力士之墓。高力士不但聪颖、善解人意,而且处事果断谨慎深受武则天的爱怜。高力士先后历武则天、玄宗、肃宗、代宗等四朝皇帝,亲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过程。作为唐玄宗的贴身大太监,高力士尽职尽忠,晚年为了保护唐玄宗,被另一大太监陷害流放,后得到赦免,但听到唐玄宗去世的消息后,高力士绝食七日而亡,可谓忠心耿耿,死后,陪葬于唐玄宗泰陵,也是唐玄宗泰陵的唯一陪葬墓。其他四个陵墓分别是:唐睿宗李旦的桥陵,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的惠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唐穆宗李恒的光陵这些陵墓受制于技术原因,目前还没有开发,但是却吸引了许多游人来此休闲娱乐。

蒲城这地方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有些名人甚至名垂青史,为后世所敬仰,是蒲城人民的骄傲。蒲城被誉为“将相故里”,历史上出过无数文人,最出名的就算是清朝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王鼎,他与韩城清朝宰相王杰当时齐名。与王杰命运不同的是鸦片战争时,王鼎力主抗战,并为好友林则徐等辩护,弹劾大学士穆彰阿贪权误国,与穆彰阿进行斗争,最后为劝谏道光皇帝抗敌,自缢于圆明园私邸,享年74岁史称“尸谏”。王鼎死后81天,《南京条约》签订。林则徐听到王鼎尸谏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称赞王鼎“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民国时期蒲城还出过一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是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早年还创办水利学校学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使陕西百万亩农田旱涝保收,造福后代治黄导淮、整治运河,贡献卓著,被誉为一代水圣。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资助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革命先驱井勿幕、改变中国革命历史命运的爱国将领杨虎城、抗击日军侵略奋战在晋察冀和河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冀东军区副司令员、抗日名将包森等等,解放后,从这里也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如今都生活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这些蒲城人,他们用一腔热血和报国精神,为后世中华儿女报效祖国做出了榜样,是蒲城人民的优秀儿女和杰出代表。

说过这些沉重的话题,我特别想说一些蒲城的特色小吃。蒲城的小吃有名,在于它的朴实,许多外地人来蒲城吃过蒲城小吃后,都会赞叹不绝:蒲城小吃好吃、量大、不贵。这源于蒲城人的老实敦厚。过去有人总结蒲城人的性格是“生冷憎倔”,一点也不假。这可能是蒲城水土硬的缘故吧!就是说,蒲城人性格倔犟,爱憎分明,不懂灵活,顶起牛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一根筋到底。但相反,对喜欢和欣赏的人,又是十分的亲近。蒲城的美食较多,最典型的的就是水盆羊肉和葫芦头,再就是面辣子和椽头馍,还有包子、天鹅蛋酥饺、烩饼、挖挖凉粉、洗面沫糊苜蓿菜烫面卷蒸饺红苕面饸饹削削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小吃,各具特色,很有代表性,让人吃了一次,还想第二次,百吃不厌。近几年蒲城小吃更是与时俱进,品种越来越多,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色小吃,像什么蔬菜葫芦头、骨汤泡、豆花火锅等等,层出不穷。去过蒲城游玩的人,都会对蒲城的特色小吃念念不忘。记得前多年,我在西安高新的一个地方,看到了有一家名头为“蒲城面辣子”的店面,和好友进去品尝了一下,感觉还可以,但是味道还是缺了点什么,差点火候。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小吃也只有在当地才能吃到最正宗的。

蒲城的水盆羊肉必须要说一说,这是蒲城小吃一绝。羊肉虽然不是陕北的羊肉,但是肉质还不错,新鲜的羊肉洗干净后被店家厨师放在深锅里面,加各种大香调料,用慢火烹煮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才能出锅,羊肉酥软香脆,肉质鲜嫩,花椒出头。蒲城水盆和周边澄县、大荔、合阳等地的水盆稍有区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蒲城水盆要放入青花椒。花椒香味进入羊肉汤里面,与羊肉和热汤充分融合,花椒香味就会释放出来,撒上香菜,去掉了羊膻味,汤味鲜香不腻,使得羊肉的清香更加独特,味道吃起来更美。再掰开、泡上刚出炉的月牙烧饼,热气腾腾,吃一口羊肉,喝一口热汤,就一口腌制的酸菜或糖蒜,那味道真是鲜美无比,老蒲城人就好这一口。

但是带青花椒的蒲城水盆,属于重口味的,有好多外地人吃不惯,他们受不了青花椒的麻辣味,所以蒲城水盆在西安市场上的地位就非常尴尬,殊不知,这青花椒的麻辣味正是蒲城水盆羊肉的特色之处。记得在西安街头,大家看到的和吃到的更多的是澄县的水盆羊肉,澄县水盆相较于蒲城水盆,它的味道更清淡一些,客观上适合了外地人的口味,这也是蒲城水盆在西安一直火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蒲城包子是蒲城人每天早上最经济实惠的早餐之一,也是最好吃的“汉堡包”。蒲城包子,个大馅多,有素包和肉包两种,素包子又包括豆腐粉条、韭菜鸡蛋、地软野菜、南瓜、茄子青椒、酸菜、青菜豆腐,近年来又出现了马齿苋包子和凉粉包子等。肉包子主要是瘦肉包和大油葱花包子,这些包子刚一出笼,热气腾腾,皮薄馅香,咬上一口,用小勺浇上一些红辣椒油进去,捏一捏再吃,味道更是一绝。蒲城包子大,吃一个,基本可以顶一顿早饭,一般早上来吃包子的人很多,所以蒲城街头的包子店很多,生意也非常火爆。

蒲城除了包子好吃,最牛的地方还在于“蒲城时间”。大家经常听到的“北京时间”,实际上是蒲城时间,是从蒲城的中国天文台蒲城授时中心向北京发送的。小时候,我们经常去蒲城县城北边尧山上玩,那里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就建有授时中心,当时没有对外开放,属保密单位,对外称代号“326”。后来一部分搬到县城西边杨庄附近,旧址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学习。我们去到蒲城,在县城西郊一块平坦的田野上,矗立着一共四座高高的铁塔,那就是授时中心的天线了,其他设备都在地下,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

当年蒲城的焰火也很有名,记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蒲城焰火还走出国门,在法国一燃成名,获得了法国总统和法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小时候,现场看过蒲城焰火的表演,分为低空杆火和高空焰火两类,燃放起来绚丽多彩,震耳欲聋,非常震撼,令人难忘。蒲城西边的兴镇,当时和湖南的浏阳齐名,是有名的花炮之乡,当地人以制做花炮为生,农闲时间家家户户都在做鞭炮。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处于环保安全和节日燃放烟火的规定限制等,蒲城焰火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曾经的辉煌,依然会存活在老一代蒲城人的心里。

蒲城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大的企业,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将近八十万人,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和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酥梨和苹果,以酥梨为主,也是因为水土原因,种植的酥梨特别水甜,皮薄,沙粒小,味道入口细腻,被称为酥梨之乡。苹果质量一般,口感不如白水和洛川的好。红薯含淀粉高,可以蒸着、煮着吃,也可以切片晒干碾碎压成粉条吃,不管怎样,味道都很纯正。

渭南的这十一个县市区,各有各的特色,从过去到现在,每个地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衣食住行,包括人们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都在与时俱进,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过去的一些老观念、老做法也都在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新生力量,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它们会以更好的姿态和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为陕西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出一份新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327153817.png


这篇文字,仅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真实感受,有许多内容我无法用文字作进一步深入的介绍,因为需要介绍的东西和内容实在是太多了,要把渭南十一个县市区方方面面的内容在这一万多字里面全都交代清楚,估计写一部长篇也未必能够穷尽,所以只能是蜻蜓点水,简单介绍一下。我知道,有很多很多的内容都没能写到,何况这些内容要写得详细和生动,就必须身临其境地去实地感受才会有所感悟。没有实地感受的东西,就只能忍痛割爱了,放弃一些原本要写的内容,一来尊重事物本身的历史事实,二来也尊重自己的内心。

 


ISSN:1671-749X
CN:61-1382/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