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满怀热忱与仁心的年轻姑娘,毅然决然从首都北京来到偏远贫困的陕北佳县,从对镜贴花黄到双鬓染霜花,从许下“服务佳县五十年”的庄严承诺,倾尽一生实践诺言。她就是先后被授予“榆林好人”“陕西好人”“中国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和“最美巾帼奋斗者”的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
每每回到家乡佳县,我总是会去看望一下路生梅院长,在佳县县城,有一大半的家庭祖孙三代都找路大夫看过病,在我心里乃至佳县多数人民的心里,都视路生梅院长为可敬可亲的“亲人”,她像霞光,照耀在陕北大地熠熠生辉。她牢记使命,用赤诚之心扎根贫瘠小城,服务五十余载;她爱岗敬业,用奉献之情守护佳县人民,关爱患者健康;她苦干实干,用仁爱之心挑起筹建重担,成立儿科科室;她忠诚担当,用模范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催生精神力量;她无私奉献,用高尚品德感召人心,激励吾辈担当作为。
“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这是路生梅院长许下的庄严承诺。二十世纪60年代,佳县人民的生活条件及医疗条件极其恶劣,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落后医疗水平,路生梅院长没有退缩,“服从祖国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她纤瘦单薄的身躯说出铿锵有力的话语,从此便是几十年上山下乡为大家诊治。面对难得的返京机会和多处高薪聘请,她都不为所动。“佳县人民拿我当亲人,我要对得起亲人们的期待”,几十年如一日,她用实际行动兑现坚守佳县50年的承诺。这份热忱和执着成为旗帜,指引我学习。
路生梅主修小儿科,基于当时佳县是贫困县,佳县人民医院更是榆林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设备设施短缺,医院不曾分科,掌握内、外、妇、儿、中医、针灸各科的知识是每个医生的必备技能。面对繁重的医学任务,她孜孜以求,从头学起,白天为患者就诊,晚上利用碎片时间埋头苦学。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是成功,一群人的成功才算成功”。起先是担心医学知识有限,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更怕在救治时拖大家后腿,对不起患者。她跟老天抢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知识,深夜的灯光下,总能看见一个纤瘦的身影伏案而书,光整理出来的笔记就有厚厚一摞。后来,医院成立了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小组,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方案,研究共进,勤学勤思最终铸就她成为医院的多面手,在路生梅的努力下,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区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收获了丰硕领域成果。
面对落后的县医院,在当北京大医院的儿科早已细分出小儿内科、外科、血液科的时候,路生梅提议给县医院分科,方便患者分科就诊,也助于医生有所专长。分科,许多人想过,也许再过几年、十几年会实现,却没想到正是这个想法,让路生梅拿出说干就干、绝不等待的决心,四处奔走。在路生梅的牵头下,佳县人民医院终于将小儿科独立分离出来,贫困的小县城,终于建立正规儿科。
科室成立后,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高护理技术。对于群众来说,不敢生病,更怕生病后投医无门,还有生病后的经济负担,一进医院就得花不少的积蓄。她就诊坚持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原则,坚持不滥用抗生素、不滥用激素,造福佳县一方儿童。“你好,我来找路大夫”成为多数佳县人民进医院的第一句话,也成为对“亲人”最深的信任。
“一头扎进档案室挪不开身”便是我工作的真实写照,档案管理工作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作为一名档案管理员,我曾迷惘,也曾懊恼。与路生梅院长交谈中,她像母亲,用熟练的佳县话耐心给我开方子,偶尔也会骂我一句年轻人不把身体当回事胡乱折腾,叮嘱我放宽心态,保重身体。
路生梅院长把自己的宝贵青春和拳拳热情都奉献给佳县人民,用一生践诺书写了有温度的榜样故事,展现了爱岗敬业的巾帼风采。在追寻路生梅院长的足迹上,总能使我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二十四字劳模精神精神力量,勇敢地迎接工作生活中的挑战,激励我在平凡的档案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展现青年奋斗者的担当,擦亮兰台人的担当本色,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