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毛姆
文/李子白
我家附近东门里的东大街上有家“樊登书店”,在这里连着买了两本毛姆的书。一本是《十部小说及其作者》,一本是《月亮和六便士》。买这两本书是因去年读了《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读出了感觉,这便是喜欢了他的文笔。
其实之前对毛姆的了解,也就是读过他的简历,也买过他70岁时写的长篇小说《刀锋》,至今搁置在榆林家里的书架上。但更多的是别人嘴里“毛姆是二流作家的话”。半信半疑中信的成分更大。不过读完了他的短篇小说精选,观念有所改变,尤其是知道有关二流的话是本人自谦,说过“我是一流的读者,二流的作家”,导致了坊间的风传。这让我多少为他抱怨。
老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偏偏在我所际遇的作家中多数自认为自己在这个群落里拔尖。即使有不被看好者,也会说自己是被埋没了的,岁月会证明他的实力。是文化自信使然,还是汲取了毛姆的自谦?当不当真,没必要去纠结。
倒是毛姆写于45岁时的《月亮和六便士》读后,令我刮目相看。
已耄豪之年的陕西作协党组原副书记、副主席杨韦昕老前辈数年前与我有读,就是小说写什么?当然是人物第一。我们的一些获茅奖作品,人物问题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以坊问普遍的观点:长篇小说是写命运,中篇是写故事,短篇是写片断,但它们的前提是人物的命运、人物的故事、人物的片断。小说中的故事、细节、语言、结构、时代背景等小说元素都服务于人物。说到底,小说的贡献就是给文学史提供人物形象!司汤达的于连·索黑尔,巴尔扎克的拉斯蒂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托尔斯泰的玛丝洛娃,以及孔乙己、闰土、祥林嫂、梁生宝、高加林、孙少平、白嘉轩等人物皆可为例。如以此论,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写出了半人半兽的画家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跌宕传奇的命运,为艺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他是那么不近人情,以至人性残缺,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人物形象。值得后学认真效法、揣摩。
而《十部小说及其作者》,很惭愧,我只读了其中的司汤达、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三位。他书写他们的欢乐,剖析他们的悲苦,从中可以看出毛姆对十位作家的熟悉,无论是他们生卒、成长、思想、情感,直至归宿,作品、人物、命运,无不精粹。可以说毛姆是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一清二楚。毛姆对这十位作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熟悉,而是对他们深度研究,为他们树碑立传。从这一视角讲,毛姆最有资格成为一名作家,一名优秀的一流作家。事实上,他以他的佳作称为一流作家可算
反观当下文坛的浮躁,那些没有沉积的活跃,虚假的浮华,特别是实至名归。
那些投机钻营、视名利为第一物的作者,怎么能塑造出反映时代气息、彰显时代精神的人物呢?
2021年10月5日上午作
(作者简介:李子白,历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秘书长、机关党委副书记、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青年专业文学委员会主任。先后在国内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万字。小说《三十七计》被改拍为电影《苏子》并在CCTV6播出。)